-
1 # 青言論史
-
2 # z山海
丞相是官職,宰相不是官職,是指類似丞相職務的官職統稱。
一.丞相是官職,古代的皇帝,綜理國家大事,軍民工農財文法,繁瑣雜務,根本忙不過來,於是自春秋戰國始設定丞相一職,秦、漢沿襲,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相當於現在的政府首腦,總理、首相職務。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國的丞相李斯,漢朝助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丞相蕭何。
二.宰相,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宰相是在不設丞相的朝代,對行使丞相職權官職的統稱。
如唐宋,為加強皇權,不設丞相一職,但是,皇帝實在忙不過來軍國大事,唐太宗李世民始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員額不定,設定多人,以免集權,習稱宰相。
又如,明初設定丞相,不久裁撤,以內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亦稱宰相。
再如,清朝始仿明制,以殿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
但自雍正皇帝設立軍機房,後改軍機處,軍國大事皆經辦理,為清朝最高中樞權力機關,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殿閣大學士則變成皇帝授予文武勳臣的榮譽性加銜職務。
如清朝重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授文華殿大學士。
僅供參考。
-
3 # 大明C位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不是一個概念無法比較。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
1、定義不同,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2、官職不同。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
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的丞相和宰相都是僅次於皇帝的人物,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其實兩者並不相同:首先古代所說的丞相是一個正兒八經有編制的官職,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丞相存在了,只不過那時候的丞相官職並不大。先秦時期的丞相僅僅是相國的“秘書”,後來丞相的地位逐步提高,到了秦朝丞相正式取代了相國,成為僅次於皇帝的大臣。一般來說古代都有丞相的官職,後來皇帝為了集權,時而取消丞相,時而恢復丞相。宰相一詞也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泛指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官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帝王之下行政長官的一個俗稱,包括但不僅限於丞相。也就是說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比如說秦朝御史大夫和九卿都可以稱作是宰相。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了確保皇權至上,普遍採用的辦法就是分權。秦朝時期的丞相掌管著全國的行政,手中的權力實在是有些太大了,因此後世的皇帝一直在把丞相手中的權力分散。漢武帝為了制衡宰相設立了內廷,到了隋唐時期確立了三生六部制,原本屬於丞相一個人的職權被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他對於手下的官員非常不信任,更不要說掌握國家大權的丞相了!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的名義殺掉了胡惟庸,因為此人平時非常的驕縱,讓朱元璋非常的忌憚。老朱心想既然今天能出一個胡惟庸,那麼明天就也能再出一個,這一切的根源都是丞相的職權太大了,於是他便撤銷了丞相,皇帝成為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的人物。
撤銷了丞相之後雖集中了皇權,但是很快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天下大事都要皇帝一個人處理,實在是太累了!明朝設有內閣制,而清朝增加了軍機處,一般來說進入內閣和軍機處的大臣都是皇帝的心腹,他們也被老百姓成為“宰相”。總得來說:丞相是一個具體官職,宰相就是一個對那些擁有很大職權大臣的稱呼。
回覆列表
丞相幾乎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都是丞相。這就是二者的區別與聯絡。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換言之,百官領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都可以統稱為宰相。
每朝每代,根據官制的不同,宰相的官職稱謂也不同:先秦時期一般是相國或者令尹(楚國);秦到西漢分設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稱之為宰相;東漢時大權全部歸於大將軍,大將軍就是實際上的宰相;魏晉南北朝時期,宰相一般都指的是錄尚書事;隋唐時期,分三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宋代的同平章事、樞密使和參知政事都是宰相;元代和洪武初年宰相都是丞相。朱元璋廢除丞相後,內閣大學士就類似於宰相,清代的軍機大臣兼大學士也被稱為“真相國”,但是實際上和前朝的宰相相比,權力遜色太多了。
但是丞相,僅僅在秦到西漢時以及元到明初的時候短時間存在過。而且,只有元朝和洪武年間的時候,以及諸葛亮、曹操等丞相才是大權獨攬的丞相,相比來說,宰相倒是有不少獨相的例子存在。
因此,丞相幾乎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都是丞相,而且宰相比丞相的權力一般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