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淅爸育兒記

    當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其實這事完全是父母之間的責任。孩子並不需要介入到其中。你只是孩子對於父母兩個人的關係,你可能無能為力。同時,你也並不需要為之而自責。

    當父母關係不和的時候,孩子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當孩子做好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好好的成長。

    他如果你已經成年,那麼該分辨的是你父母的感情是否會因為衝突而變壞?還是說他們只是習慣了這種相處方式?

    另一個方面,你應該把這些他們的相處方式作為一個警醒。不要讓這種方式出現在你以後的夫妻生活當中。因為我們最初對夫妻的認識。對夫妻相處模式的認識就是承襲自我們的父母的相處模式。

    如果家庭中父母夫妻關係不和的狀況。如果孩子不被加以疏導。那麼孩子心中的自戀會導致孩子有心結,這份希望平衡父母關係的念想,會在特定時間被啟用展現。

    例如,一些家暴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成年後選擇伴侶時,會選擇同樣有暴力傾向的異性,其實質就是想圓自己曾經的遺憾,挽救有暴力傾向的伴侶,就是在挽救曾經家暴的父母。

  • 2 # 嘀嗒棧長

    不知道你指的孩子是多大的孩子。我來分享一個身邊的故事:

    鄰居兩口子總是吵架,女方聲音很大的斥責男方。有一次鄰居家的小朋友剛好在我家玩,她今年6歲了,正準備上小學。

    忽然聽見鄰居家傳來吵架聲,聲音特別大,我家寶寶說媽媽,是誰生氣了嗎?我還沒開口,鄰居家的小女孩說:“沒事,是我媽媽在罵我爸爸呢,我爸爸肯定有做錯什麼事情了,他總是做錯事情,襪子也是亂丟,家裡亂七八糟都是他弄得,我媽媽就不這樣。我媽媽會收拾的特別乾淨。”

    我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就問小女孩:那你爸媽吵架的時候你做什麼?

    小女孩回答:他們吵就吵唄。關我什麼事,我是小孩子,他們大人都是要吵架的。

    聽得出來小女孩對爸爸的抱怨非常多,我相信這些觀點都是媽媽輸送的。

    當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自己要不要去調節,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問孩子,而是應該問大人,有些時候父母會以孩子作為攻擊對方的工具。這是一種非常不理智的做法,讓孩子過多的介入大人之間的矛盾,引起孩子對家庭的情緒內耗。而且孩子很容易養成暴躁、冷漠、孤僻的個性,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為人父母,還是應該去注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爭吵,即使爭吵了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

  • 3 # 馬小格

    可以,一般情況下,父母在吵架問題上,對孩子都保持著警惕感,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要注意影響,所以有孩子在場的情況下,父母很快可以意識到影響,並停止爭吵。

    但是,如果父母的衝突是因為教育你而引起來的,尤其是當你做錯了什麼,雙方對處罰你的意見不一致,產生衝突,我勸你不要往槍口上撞,因為這個時候當和事佬反而可能引起爹媽的同仇敵愾——都是因為你!

    如果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導致衝突,在還沒發生打鬥之前,只是語言上的爭吵,孩子的介入要強勢,能有理有據的說出父母爭吵對自己的影響,很可能會平息戰爭,畢竟,再憤怒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都是柔情似水一般。

    對於父母的衝突,有建設性的調節應該放在爭吵之後。在父母雙方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孩子要學會從雙方的尊嚴出發,充當和事佬,比如,以母親的立場去對父親投其所好,以父親的立場對母親投其所好。簡單來說,就是孩子這個時候要做父母的代理,替自己的父母向雙方道歉,但表現形式要婉轉,不能是直接的那種,因為情緒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

    以前看過一篇關於孩子參與調解父母衝突的帖子,大概說的是:

    一對父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在這次爭吵中,他們的孩子居然學到了一些髒話,可見當時爭吵的激烈程度。這對父母吵完之後,各自回屋,雙方都不想道歉,或者說雙方都不想第一個道歉。

    當時,孩子十幾歲。他決定充當一次和事佬。他知道意會勝於言傳,於是他做了兩份父母愛喝的飲品,其中一份飲品,他送到媽媽的房間,說是爸爸讓送來的,還拍了幾句馬屁,因為當時他媽媽質問他:為什麼你爸爸不自己拿來?

    孩子就說:爸爸這個人你也知道,他很瞭解你,他跟我說你是那種很堅強的人,會獨自處理不好的情緒,這讓爸爸覺得你是與眾不同的,他也不想打攪你,他知道自己剛才做錯了,所以才叫我把奶茶送給你。

    孩子的媽媽頓時就不說話了。隨後,孩子將另一份飲品送到他爸爸那裡,他跟他爸爸說這是媽媽叫送來的。

    這時候,意會勝過言傳,孩子的爸爸對孩子表達了歉意,隨後問孩子,媽媽是不是還在生氣?

    孩子就說,待會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最後的結果是,孩子的父母和好了。

    故事過程很簡單,但揭示了一些很基本的東西,作為父母,都會站在孩子的成長上,家庭的和諧上,來考慮一些問題,包括在衝突上進行自我調節,以及弱化家庭中的自我意識。有一種父母除外:過分的注重自己的感覺。

  • 4 # 心理諮詢師海德

    你好,當父母發生衝突時,作為孩子大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介入”調節”父母的衝突。這是基於孩子安全感需要而”自發的行為”。

    因此,出於天性和安全感需要,孩子大概率會介入父母中間”參與調節”。當然不同年齡的孩子,基於不同的人格基礎,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調節”。

    諸如有些孩子會通過討好父母來進行調節;有些則會做”信使”,充當父母之間的通訊員;還有一些會通過自己的犯錯,而使得父母形成攻守同盟,來管教自己,從而形成短時間父母又重新在一起的”假象”。

    從”邊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父母作為夫妻關係發生衝突,是在夫妻的邊界下進行”衝突型”溝通。而孩子與父母屬於親子關係,並不適合介入夫妻關係的調節。

    因此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覺得當父母發生衝突時,首先避免孩子在場。其次夫妻之間的事由夫妻自己處理。最後無論夫妻之間如何衝突,都要明白”夫妻衝突與孩子無關”,不要讓孩子做了夫妻衝突的”替罪羊”或者”溝通橋樑”,這都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職責”。

    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學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證上海心理學會會員沙盤遊戲分析諮詢師團體沙盤遊戲分析諮詢師

  • 5 # 北郡都尉

    和睦的家庭離不開父母和子女的默契,如果父母雙方發生爭執或是爭吵,做為子女的我們肯定是義無反顧的去了解爭吵的原因,而從中勸解和耐心開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好後悔,我居然去傷害一個最深愛我的人,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