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有利

    也不是不願意回家發展,在外地久了感覺家鄉也有生疏感,壓力太大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沒有家鄉沒有好的工作或者專案是不會輕易的回去的

  • 2 # 職步青雲

    你當初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是什麼?不外乎是想在外面闖蕩一片天地,為自己為家人提供一個美好的未來,為以後孩子提供一個優越的環境,讓他們不再吃我們吃過的苦

    小編在外面打工十幾年,也面臨著這巨大壓力,也曾無數次的想退縮,想回老家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愜意生活,可是回頭想想,我們回的去嗎?

    一、迷戀上了外面大城市的“花花世界”,回去能適應嗎?

    雖然大城市有壓力,面對更多的競爭,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一定會有天然的優越感,大城市給你提供生活更便捷,肚子餓了,點個外賣馬上可以給你解決,想去約會,出門招招手就能馬上上車,購物、娛樂場所無所不在,可以享受更好、更多的生活服務。

    而老家呢?在我老家基本上晚上八點街上就看不到幾個人,想去吃個宵夜都難,購買物品可挑選機會不多,雖然現在快遞也很方便,但是農村一般不會直接送到家,還是需要自己去取,出個門,公交車等半個小時還不來,生活肯定沒有城市那麼便捷。

    二、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老家有嗎?

    一般好學校、醫院等都在大城市,能給你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記得當初高中就是在鎮上,我們的英語老師自身就是半路出家,普通話都不標準,英語發音帶著濃濃的家鄉口音,可想而知,我們整個班級英語成績會怎麼樣?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高考全班60多個人,只有3個人考及格,自己也勉強考了一個大專。當自己從農村走出來之後,就想著以後決不能讓後代重蹈自己的覆轍,就算大城市壓力巨大,也會頂著壓力前行。

    三、就這樣“狼狽”的回去,怎麼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

    從中國現在的情況來看,現在農村基本上都是10村9空,年輕人基本上都出門打工,留下來的大部門都是老人和孩子,自己回家發展,一般都會被認為“無能”的表現:某某在外面打工一年賺幾十萬,你看他是不是在外面混的不好呀,自己回來了。對於別人的異樣眼光,你同樣要頂著巨大壓力。並且回村後,兒時的同伴都在外面,想找一個同齡人說說話都難。

    四、從大城市回去小地方有發展嗎?

    在現在的社會,小地方一般都是熟人社會,所謂的“熟人好辦事”,在外工作多年,現在回老家有沒有熟人,朋友還能聯絡上嗎?沒有關係,沒有背景,在農村想辦一件事情有多難,只有做了才能深有體會。並且小城市雖然消費低,但是就業的機會少,就拿我們老家超市的收銀員,每個月2000塊都是搶著去,沒辦法,有收入總比沒收入好吧。要是擱在大城市,2000塊的工作,估計你看都不會看。

    一方面大城市相對人際關係沒那麼複雜,能給我們提供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只要你有能力,總能找到自己發光的地方,另一方面收入肯定比老家高,這就保證你能享受更好、更多的生活服務。

    當然在我們身邊不乏回老家也有發展很好的,過著非常舒心的生活,但是畢竟是少數。

    最後套用張愛玲的話:得不到的久而久之成為一抹白月光,得到的不過是飯米粒,失去的慢慢變成心頭紅玫瑰,眼前的不過是蚊子血。大城市變成了白月光,故鄉變成了米飯粒。

    不管做什麼樣的選擇都會留下一些遺憾。背井離鄉的年輕人,你的老家還能回得去嗎?

  • 3 # 駱承闐

    年輕人背井離鄉出來打工,實屬不易。在當地很多人乾的是髒、累、苦、險活,生活在最底層。誰不戀鄉?誰不說自己的家鄉好?但是,家鄉的工廠少,收入低,回家鄉那就失去了固定的,在家鄉看似較高的收入。創業,好。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成功畢竟少數,有的人想發財,結果財沒發到,弄了一身的債務,經不起折騰啊。

  • 4 # 王詡

    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

    在外這麼多年,大概只對家鄉的冬天印象尚在,只是每年過年的時候,才會在家呆上幾天,漸漸地忘記了家鄉的春天,那春暖花開的日子,忘記了夏天,那水中嬉戲的場面,忘記了秋天,那碩果累累的樣子。

    在外打拼的這些年,辛酸自知,總是用微笑面對他人,夜晚總會一個人獨自發著呆,總在思考,拼搏的意義,家庭的責任,每每不如意時,總會告誡自己,再堅持,再堅持,也許很快就會成功了。

    可是偏偏現實會和你做對,總不會讓你一帆風順,不斷的給你出些難題,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吧。

    這個城市太擁擠,太孤獨了,生病時,沒有人照顧,想家人,爸爸媽媽也不在身邊,朋友不在身邊。

    你會明白,人都會長大,當你選擇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道路時,你們就已經背道而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推薦一些女生愛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