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大宋趣史
《東京夢華錄》記載京瓦伎藝,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小唱就是拿著一個板子唱慢曲,配合舞蹈,將故事融入歌舞之中,是一種歌舞戲。
般雜劇任小三,每天凌晨三點到五點就已經擠滿了人,去晚了沒有地方。般雜劇一般是四五個人演一場。開始先講講奇聞異事,然後開始正雜劇。在宋雜劇演出時,有末泥出來主持分配角色,副淨色扮演丑角表演喜劇逗人樂。還有一個演員扮演官員。他們演的都是一些逗人笑的喜劇節目,也帶有諷刺時事性質。
雜扮,就是模仿各地方言逗人樂
叫果子,是藝人根據開封叫賣商品的韻律,配上詞,表演的戲劇。
宋朝官方普通話是“廣韻”,廣韻繼承了唐朝普通“切韻”。切韻是以當時的洛陽話為標準制定的。廣韻以北方話為主,還有一些南方方言,現代方言裡閩南語,粵語都在一定程度上了保留了廣韻的發音,但粵語閩南語並不是完整的廣韻發音,只是保留了一部分。
宋代的普通話和現在的河南話關係不大,發音也完全不一樣。宋代的戲曲表演說的大部分都是廣韻,也有專門模仿各地方言發音逗樂的雜扮。
-
3 # 青鳥whn
【1】
戲劇的起源
戲劇一開始源於跳神,漢朝時出現了“角抵戲”;唐朝初年有了類似相聲般滑稽表演的“參軍戲”,
到了宋代雜劇在表演上加入了真正意義的文學創作;
同時溫州也出現了南戲,到了元朝,元雜劇的興起使中國戲劇真正進入了黃金時期。
南戲最終發展為崑曲,取代了元雜劇,走向了戲劇表演和劇本創作的頂峰,代表作有“牡丹亭”。
【2】
北宋的社會背景
北宋年間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在服裝,交通、少數民族交流、飲食、住房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特別是在宋代京城內出現了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供演出的圈子,成為“勾欄”。
瓦子的產生是城市繁榮,商業發展,市民階層隊伍擴大的結果。
在瓦子中許多窮苦藝人在這裡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瓦子裡還有許多攤位,有飲食、賣藥、剪頭、相面等等。
既有物質生活方面的,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這充分反應了宋代商業活動領域的擴充套件,也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3】
宋朝雜劇
民間說唱是民間藝人以第三人稱說唱故事,輔助以人物扮演以及器物配合,並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北宋年間說唱藝術已經進入初盛期,出現了專門從事說唱的藝人,專門表演的場所“勾欄瓦肆”,百戲雜陳,呈現出勃興態勢。
宋代說唱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是“儲宮調”,“儲宮調”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屬於北宋時期的一種大型的說唱文學,產生於北宋神宗年間,由韻文和散文兩部分組成。
“儲宮調”演出時採取歌唱和說白(說白為當地方言)相間的形式,屬於敘事體。
宋代已經用“儲宮調”的曲調來演唱宋雜劇了,也為後世戲劇音樂開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宋代的各種說唱藝術、話本小說、戲曲等文藝形式的發展擴大了通俗文學的勢力範圍,衝擊了封建等級觀念,初步呈現出雅俗共賞的局面。
-
4 # 雨後百合2020
最流行雜劇,雜劇通常為四折,有的則依劇情在開頭或之間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及同一個韻,由一個角色獨唱,其他角色則道白
回覆列表
宋代時,有三種戲曲最為流行,分別是變文、俗講、宋雜劇。
至於豫劇,要到明代才出現。
變文起源於唐代,屬於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最早是為佛經故事,但到宋代時,變文內容涉及的範圍逐漸擴大,裡邊有了許多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俗講,即通俗講唱,起源約在南北朝、隋朝,或許還可能更早。這種曲藝形式也源於佛教,逐漸傳入民間,後來又傳入宮廷。這也是宋代宮廷最早認可的戲劇娛樂形式。因為時間上,北宋上接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時候,俗講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曲藝形式。只是,後來宋代有了自己的雜劇,俗講漸漸勢衰。
宋雜劇,關於這個形式的記載就很多了。但它不是單指某一種形式,而是多種歌舞、雜戲的統稱。後來,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
曲藝形式的口音上,俗講主要用的是宋代官方的“雅音”“正音”,至於發音,可參照《廣韻》。從史料記載的情況來看,當時的口音的確有相當明顯的河南話味道。
而變文和雜劇,就未必一定是“雅音”,依照各地方言而有所變化。至南宋時,也就是宋室南遷杭州的時候,由於版圖縮小,各種戲劇的發音反而逐漸統一起來,發音情況,則參照《平水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