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閒雲
-
2 # 壹點靈
一、人際交往中不被人接納怎麼辦?
一是不要對別人的看法過於敏感。
二是可以問自己:“如果別人不喜歡我這次的表現,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呢?”
三是勇敢地持續練習人際交往並減少自己過於敏感的想法。
四是問自己:“我感到別人不喜歡我的表現,這種感覺有什麼證據支援嗎?又有什麼證據不支援嗎?”
二、人際交往中受了委屈怎麼辦?
首先,人們總以為世界是公平的,自己應該受到公正的對待。
其次,感到自己受到了委屈時,就是這種信念被生活所打破的時候。
這時,你可能感到憤怒、失望、沮喪、無助,因為你對於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
對於真正的不公正的待遇,有效的方法是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
你可以找朋友或家人交談,這樣能開始用更多的方式來看同一件事。
你需要調節自己的情緒,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好,但也不是你所想到和感到的那樣壞。
三、人際交往中被人誤解怎麼辦?
一是主動溝通,努力消除誤會。同學間誤會的產生,主要是彼此缺少溝通、交流,久了就形成隔閡,雙方就會誤解。一旦這樣,不必驚慌憂慮,平時可主動接近他們,在話語投機,談得來的時候自然過渡到這一敏感話題,然後真誠地向他們作解釋,相信同學們會理解你的。
二是學會寬容,坦然處之。如果實在不通,一時難以消除誤會,就不要強制自己去乞求別人,否則會使別人更加反感。要學會寬容,心平氣和地去直面現實,不必譴責自己,更不能因此影響自己的情緒、影響到自己的學習。請堅信只要自己做的正確,就不要怕人誤會,一旦明白過來,會理解你的。
-
3 # 考研東住佛小仙女
三毛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產生隔離。”掌握人際關係交往中的度,其實就是把握社交關係中的分寸感,也就是找到人與人之間比較合適的距離。
社交中的分寸感,是要找到人與人之間最合適的距離,對自我的情緒不過分突出,有合理的控制。
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叫“情緒汙染”,打個比方,當我們因為某些事和朋友過分傾訴時,讓自己的負面情緒明顯地帶給了對方,使對方也感到了心情抑鬱,這就是“情緒汙染”。傾訴也要有分寸感,我們在傾訴的過程中要掌握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不應當過分的影響到別人,一個善於社交的人對分寸感的拿捏一定是恰當的。要知道,真正會聊天的人比起善於表達更善於傾聽。
分寸感,是不打聽別人的隱私。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不在溝通中肆意探聽別人的隱私,是對別人基本的禮貌和尊重。一個成熟的人,不應當仗著所謂的關係好而深度打聽別人的八卦,開過度的玩笑。
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既不是疏遠,也不是指傲慢,而是指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清醒認識自己的位置,體諒別人的難處與不易,然後做出合適的舉動。一個人可以不聰明,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過分的自以為和對方熟。
回覆列表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與人交往確實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度。人作為個體存在於生活的群體之內,想要和周圍的人保持和諧的關係,或者締造更進一步的情感體系。明確自我價值和存在,把握好與每一個主體差異化的度都是必要的。這是一件小事,卻也是充分展現人際交往能力,更好體現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根據主體的不同,主體需求的不同,情境的不同等,造成了把我度的難度因人而異,也愈發體現個人相關的能力。下面我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關於這方面的一些見解。
如何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度?針對這一問題,我認為主要學會把控好兩個方面,一是理性和感性的把控。二是情境的把控。
理性和感性的把控。一般認為人與人相處主要是看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往往更加能夠擁有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我認為,情商並不是人際交往的全部。特別是在針對這個“度”的方面,我覺得理性的思考才是關鍵。如何理性的思考,就是要根據交往的主體的需求,理性分析其喜好、厭惡,做到能夠大致確定對方交往中的情感範圍,才能不去做一些“破格”的事情造成不利的影響。只有以此為根本,感性(情商)才能有效發揮。
情境的把控。情境把控的表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方的情境,同一件事情的表述,在對方高興或困惱時訴說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情在高興和困惱時陳述,提一下或是言簡意賅的描述或是贅述對聽者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二是自身的情境,簡單的說就是要根據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在對方的心理角色,合理的判斷出自己交往的方式和限度。古人云“無錢莫入眾,言輕莫勸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