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門: 脊椎動物門 綱: 爬行綱 簡介: 角響尾蛇生活在沙漠中那些被風吹過的松沙地區。它是靠橫向伸縮身體前進的,方式很奇特。 角響尾蛇在夜幕降臨後不久就開始捕食。它吃齧齒類動物,例如更格盧鼠和波氏白足鼠。白天它在老鼠洞裡休息,或是將自己埋藏在灌木下,與沙面保持同高,很難被發現。 像其他響尾蛇一樣,角響尾蛇的尾部有響環,這是由它身上一系列的幹鱗片組成的。這些鱗片曾經也是有活力的面板,變成死皮後就成了幹鱗片。角響尾蛇會搖動響環,向入侵者發出警告:被它咬到是會中毒的! 角響尾靠一種奇特的橫向伸縮的方式穿越沙漠,這使它抓得住松沙,在尋找棲身之處或獵物時行動迅速。 當角響尾蛇從沙地上穿過時,會留下其獨有的一行行蹤跡。 響尾蛇為了長大而蛻皮。每次蛻皮,皮上的鱗狀物就被留下來新增到響環上。當它四處遊動時,鱗狀物會掉下來或是被磨損。野生蛇的響環上很少超過14片鱗片,而在動物園裡飼養的蛇可能會有多達29片的鱗片。 茫茫黑夜,萬籟俱寂。一隻田鼠賊頭賊腦從洞口探出頭來,沒有發現什麼危險的跡象,它兩條後腿一蹬,就跳到洞外。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道黑色閃電襲來,田鼠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閃電”吞進肚子裡。這“閃電”就是一條響尾蛇。 響尾蛇是怎樣發現田鼠的呢? 有人說:“蛇眼睛可兇了,又圓又亮,小田鼠一定是讓蛇看見了。”這話不對!蛇眼雖然又圓又亮,但炯而無神,視力很差,加上夜間漆黑一團,蛇是看不到東西的。然而,田鼠千真萬確是被蛇發現後捕捉到的,原來響尾蛇是靠自己的“熱感受器”來發現田鼠的。田鼠、小鳥和青蛙等小動物都會散發出一定的熱量。有熱量,就有一種人眼看不見的光絲——紅外線。熱量不斷,這種紅外線就不停地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去。蛇的熱感受器接收到這些紅外線之後,就可以判斷出這些小動物的位置而一舉把它捕獲。所以,人們就把蛇的熱感受器叫做“熱眼”。 響尾蛇和蝮蛇一類的蛇,它們的“熱眼”都長在眼睛和鼻孔之間,叫頰窩的地方。頰窩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麼長。這個頰窩是個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間被一片薄膜分成內外兩個部分。裡面的部分有一個細管與外界相通,所以裡面的溫度和蛇所在的周圍環境的溫度是一樣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卻是一個熱收集器,喇叭口所對的方向如果有熱的物體,紅外線就經過這裡照射到薄膜的外側一面。顯然,這要比薄膜內側一面的溫度高,佈滿在薄膜上的神經末梢就感覺到了溫差,併產生生物電流,傳給蛇的大腦。蛇知道了前方什麼位置有熱的物體,大腦就發出相應的“命令”,去捕獲這個物體。要驗證這一點很容易,你把一塊燒到一定熱度的鐵塊放到蛇的附近,蛇會馬上去襲擊這個鐵塊的。 實驗告訴我們,蛇的“熱眼”對波長為0.01毫米的紅外線的反應最靈敏、最強烈,而田鼠等小動物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的波長正好在0.01毫米左右,所以蛇很容易發現和逮住它們,哪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 響尾蛇還有一個奇異的特性,它會劇烈搖動自己的尾巴,發出“嘎啦嘎啦”的聲音。響尾蛇利用這種聲音引誘小動物跑來,以便捕捉它們,或者用來威嚇敵人。 響尾蛇的尾巴為什麼會發出響聲呢? 原來,響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長著一種角質鏈裝環,圍成了一個空腔,角質膜又把空腔隔成兩個環狀空泡,彷彿是兩個空氣振盪器。當響尾蛇不斷搖動尾巴的時候,空泡內形成了一股氣流,一進一出地來回振盪,空泡就發出了“嘎啦嘎啦”的聲音。關於它的介紹就是這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應該怎樣防止順產傷口感染且不留下大肚子和大粗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