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眼O大世界
-
2 # 收藏家雜誌
萬里行舟,勤勞而智慧的人們在漫長而艱險的航行中,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生活方式。“南海一號”沉船豐富的船員生活用品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它們為我們拼湊出800多年前的這個“流動的小型社會”。民以食為天,船員發展出一套適合遠洋需要的“餐單”。由於海上航行時間較長,船上一般需儲備大量酒水、糧食、水果、堅果,豢養牲畜,或捕獲野生動物,或靠岸後補充物資,確保航行食物的供應。船上發現的水果殘骸有:梅核、檳榔果核、橄欖核、棗核、滇刺棗核、南酸棗核、葡萄籽、荔枝核。堅果有:錐慄、銀杏、香榧子、松子;糧食作物有:稻穀殼、冬瓜子、花椒籽、胡椒籽。裝載食物的容器,也五花八門,獨具特色,有銅碗、錫杯、錫壺、茶盞等。單調的航海,並不意味著枯燥乏味的生活,船上還發現有端硯、銅鏡、水晶墜飾、銅盤等生活器具。船上出水了觀音等小飾件,體現船員祈求海上航行順利平安的願望。“南海一號”考古隊孫鍵隊長稱“南海一號”完整展示了宋代社會,這種說法實不為過。
南宋 景德鎮青白釉印花寬折沿花口盤 高3.9、口徑18.1、底徑5.1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宋 德化窯青白釉印牡丹紋六稜帶蓋執壺 高26.6、口徑6.7、底徑7.6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面對這艘滿載船貨的大型巨舶,我們不由得讚歎宋代的造船航海水平之高超。吳自牧《夢粱錄》謂:“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南海一號”沉船殘長22.15米,最大寬度9.9米,分佈輪廓面積約179.15平方米,設14道艙壁分隔成15艙,是目前所見艙數最多者,甚至超過元初馬可波羅在其行記中所說“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艙十三所”的標準。
南宋 磁灶窯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 直徑10.2、底徑5.6、高2.6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宋 銅鏡 直徑9、柄長7.8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宋代,海員能熟練掌握信風規律,羅盤導航,還掌握了阿拉伯人發明的“牽星術”、深水探測技術,並編制詳細的海道圖。縱使如此,船終歸沉沒,而“南海一號”的打撈、發掘和保護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華人守護水下文化遺產的智慧。在國家的支援下,“南海一號”沉船利用的是整體打撈,即把沉船、船載文物以及沉船周圍的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特定的鋼結構箱體內,將分散、易碎的文物一體化、一次性吊浮起運,並遷移到可人為控制的新環境中進行有計劃的發掘和保護。“南海一號”有諸多世界之最:世界首創的沉箱法整體打撈技術、集多種功能和複雜工藝於一體的巨型鋼沉井設計技術、水下30米的鋼底託梁穿引技術、沉井定位技術和下沉過程監測技術、確保沉船原始環境不發生變化的保泥、保水技術、沉船儲存環境的構建與維持技術。所有這些,無不彰顯著祖國的繁榮強大和文博人、打撈專業人員等各行各業工作者鞠躬盡瘁的工匠精神。
南宋 金項鍊 通長32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宋 金葉 長9.2釐米、寬2.9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海一號”沉船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實物資料和珍貴水下文化遺產,為中國海外貿易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技術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南海一號”沉船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也正在進行,新發現、新課題層出不窮,相信將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驚喜。
南宋 銀鋌 長11.3、寬7.8、厚1.7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南宋 銅錢一批(一組37件)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南海一號”考古隊提供
回覆列表
“南海一號”是1987年一艘英國打撈船在打撈的時候發現的。後來經過專家分析,斷定沉船是宋代貨船。後來專家命名“南海一號”。因為當時打撈技術不成熟,一直到2007年底才打撈出水。
打撈時,採取整體打撈的方式,就是把特製的“沉箱”放入水下,把“南海一號”包括船體周圍的泥沙,水一起裝到沉箱裡邊,把分散易碎的東西放到一起,然後整體吊出海面。
裝箱方法:
一:因為船在泥裡邊,所以需要找到船的準確方位,包括船的大小(長寬高)用這些資料製作沉箱。
二:打定位樁,防止船體移動,造成損壞。
三:首先把船體四周用沉箱罩住
四:挖開四周的海泥,在船體下方放入底託梁,因為底託梁之間有縫隙,所以當時在梁與梁之間安裝了水囊,保證泥沙不會在吊的過程中漏出來,造成船體活動
五:接下來就是起吊了,當時由於擔心壓力變化給沉船帶來損失,還做了一系列的細節設計
當時為了打撈“南海一號”,專門定做了華天龍海上起重機,據說耗資6億多。最大可以吊起4000噸的貨物,當時估算“南海一號”包括泥沙等整體重量大概3600噸。所以使用定製的華天龍整體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