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巷影貓

     1、菠蘿包    菠蘿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麵包之一,差不多每一間香港的麵包店都有售賣。它是源自香港的一種甜味麵包,據說是因為菠蘿包經烘焙過後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因而得名。而實際上它並沒有菠蘿的成份,麵包中間亦沒有餡料。據傳是因為早年香港人對原來的包子不滿足,認為味道不足,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餡料而形成菠蘿包。  2.蛋撻    蛋撻為香港受英國殖民地時代洋涇濱飲食文化影響之產物,現已成為香港麵包糕餅店內必備的小吃。六十至八十年代多數茶餐廳兼營麵包西餅,故蛋撻亦為港式茶餐廳內流行小食。九十年代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撻,其它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售買。香港地道的蛋撻以撻皮分類,主要分為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兩種。  3.魚蛋    街邊吉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據《蘋果日報》報道,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噸,約375萬粒魚蛋,是學生最喜愛零食的第一位,足見魚蛋的地位。基本上,街邊魚蛋檔都是從批發取貨,味道大同小異,因此要出奇制勝就要視乎咖哩汁。  4.雲吞麵    雲吞麵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一般人品嚐港式雲吞的時候,都特別留意蝦的鮮味,但一碗上乘的雲吞麵,除了要注意雲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麵條和湯底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搭配得宜。麵條要有蛋香,爽滑而彈牙,更要色澤鮮明。湯底亦非常重要,用雞、豬骨和大地魚清燉,必須澄清透澈,鮮香撲鼻,才可突顯雲吞和麵條的色澤和口感。  5.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著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據聞以前有人開什貨店,每天都會有一些雞蛋破裂或破爛,因不想浪費丟棄,於是嘗試加入麵粉,糖及牛油等弄成漿狀,然後再倒模及烘焗,後來將模具設計成小小的雞蛋形狀而吸引人去買,就成了雞蛋仔。  6.西多士    時光倒流五十年,吃西多是件高尚的事。這種由法蘭西多士傳來的小吃,來到香港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咖吔醬做餡,蘸滿蛋漿炸香再伴牛油食。另一個則是無餡多士,蘸蛋炸後跟牛油煉奶同吃。咖吔醬特別千挑萬選才到現用的「蛋柳醬」,蘸麵包的蛋汁也用美國蛋和中國蛋溝成,取前者夠色後者夠味。實是中西合壁下之完美配搭。  7.蘿蔔糕    蘿蔔糕是香港茶樓裡最常見的小吃。蘿蔔糕裹上XO醬、用油煎制一下,外脆裡嫩,蘿蔔的香味夾雜著蝦、叉燒肉的鮮味,真是回味無窮。來喝茶的人,往往都會點上一兩碟蘿蔔糕,邊吃邊細細地品茶,真是樂也悠悠。香港人喜歡在過年期間做做有臘腸、蝦米的蘿蔔糕,是團圓飯裡必備的一道年菜。  8.牛腩粉面    牛腩粉面是香港人很受歡迎的街坊美食。最頂級的牛腩叫做“崩沙腩”,香港人又有稱作“肥爽”或者“爽腩”的;次級的是“坑腩”,再等而下之的就是普通牛腩。一般牛腩粉店鮮有“崩沙腩”供應,只有在名店如中環歌賦街的“九記”或者中環威靈頓街的“鏞記”才經常有售。  9.燒鵝   香港粵式茶樓、酒家以及街頭、街市的燒臘鋪、熟食檔,明亮的玻璃櫥窗都掛著一隻只皮色金紅、油光鮮亮的燒鵝、燒鴨。家常飲宴或平時便飯,港人都喜歡“斬料加菜”,所斬的“料”通常就是燒鵝、燒鴨之類的食品。不少香港食店以燒鵝為號召,“鏞記燒鵝”、“強記燒鵝”、“新兜記燒鵝”……名堂都很響。新界的村鎮深井,更以“深井燒鵝”為飲食旅遊賣點,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10.絲襪奶茶    絲襪奶茶是具香港特色的一種奶茶,是香港人日常下午茶(和早餐)常見的飲品。所謂絲襪奶茶,其實就是把煮好的錫蘭紅茶用一個尼龍網先行過濾。作用除了濾走茶渣以外,也使紅茶更香滑,然後再加入奶和糖。據說最初發明之時,的確是用絲襪來過濾的,後來原創人使用特製白布袋,但現在大部分人都會用一個尼龍網鑲在一個金屬框架內。一位香港美食作家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餐飲,香港很幸運能有絲襪奶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系列的電視劇總共有哪些?比如像《學校》、《神的測驗》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