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小小夢
-
2 # 流星看世間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青枯病,惡苗病和綿腐病。其中寒地水稻育苗生產中,綿腐病的發病較多,發病期較早。一般播後一週內就可發病。綿腐病主要侵染破損和受傷的種子,發病初期,受害部現乳白膠狀物,逐漸向四周蔓延成白色棉絮狀,菌絲後期成鐵鏽色,綠褐色或泥土色。受侵染的稻種內部腐爛,不能萌發,受侵染的秧苗,基部腐爛而枯死。綿腐病主要由水黴菌和綿黴菌引起。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隨水傳播流動,特別是播種到出苗期間,遇到持續的低溫或幼苗期持續陰雨天,苗床長期水分過大,都極易引起綿腐病的大發生。綿腐病的病菌只侵染已受傷的種子,和生長勢較弱的幼芽,成熟飽滿,籽體完整的種子基本不發病。低溫是病菌發生的重要因素,播種後低溫時間越長,對水稻影響越大,綿腐病發生就越嚴重。
瞭解了綿腐病的發生條件及傳播途徑,就有了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一:要選擇地勢較高而平坦,肥力適中的地方,做為寒地水稻育苗場地。充分降低地下水位,增加苗床土壤的滲透性。
二:提高種子的質量,嚴格清選種子,減少糙米和破損種子播種。提高催芽技術,浸種時溫度要穩定在10℃以上。催芽時,既不能高溫逼芽,也不能低溫等芽,做到高溫(36一38℃)破胸露白,適溫(30-32℃)催芽,降溫(20一25℃)煉芽,增強秧苗的抗逆能力。
三:加強苗床管理,注意通風,排溼,煉苗。低溫期間不要勤澆水,澆大水,以免苗床水分過大,影響秧苗根系生長。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創造不利於病菌生長的環境,達到防治的目的。
-
3 # 不山小哥
種植水稻的農民朋友都害怕自己的莊稼發病,會直接影響到日後的收成。像寒地水稻都怕青枯病、立枯病和綿腐病等病害。寒地水稻育苗常常受低溫和寒流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受土溫低更容易發病。
水稻育苗綿腐病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在氣溫低於10℃以下的溫度,秧苗的根部活力下降就逐漸減退,吸水吸肥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最終還會導致爛秧苗。不過我們要做好有效的預防措施,才能及時補救回來。
播前管理。嚴格精選種子,嚴防糙米和破損的種子下地。水分管理。溼潤的育秧播種後到發芽前,秧田廂面保持溼潤,不能過早上水到廂面,遇到低溫下雨天短時灌水護牙。一葉展開後可以適當灌淺水,2葉到3葉期以保溫防寒為主,也是淺水勤灌。藥物防治。播種前可用敵克松進行苗床消毒,一旦發現中心病株後,及時施藥護理。如果綿腐病發生嚴重時,秧田應該清水兩三次後再施藥,另外秧苗撒草木灰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做好以上幾點,是可以及時地防治水稻的綿腐病的。
-
4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綿腐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苗床水分過大、通風不良,尤其在低溫條件下,綿腐病病菌極易繁殖導致發病。播種要關注天氣預報,做好防低溫措施。播種前澆底水一定要澆透,但是不要澆的過澇。既床面溼透,秧盤下部的底水能滲入底床即可。澆的過多再扣底膜極易引起綿腐病。
播種後覆蓋底膜,需要勤觀察。一般情況下6--8天左右就可出苗。期間要經常觀察苗床墒情,如果6-8天的時間蓋土還是十分潮溼就要揭開底膜通風透氣,降低溼度。同時用手摳出蓋土看芽種出芽情況。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即將鑽出蓋土,如果芽不夠長,可在通風后使用無紡布等透氣的覆蓋物覆蓋,就不要用底膜覆蓋了。春季經常遇到低溫天氣,導致芽種出苗慢,沒關係,要常觀察。我們今年春季氣溫低,出苗慢,我們單位的育秧棚播後第7天就揭膜澆床,很多秧苗是被水呲出來的。我就怕底膜捂的時間長了出現綿腐病。我們這個大棚基地46棟育秧大棚,有十幾棟發病的,都是播種前的底水澆的過澇,長期捂著不揭膜,導致發病,有兩棟大棚已經因為綿腐病整棟棚的秧苗都毀了。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回覆列表
水稻秧苗綿腐病是在低溫,長期潮溼的種植環境下,由於幼苗抵抗力迅速下降所導致水稻爛秧的病害。多在3葉期及以前發病。
水稻綿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綿腐病顧名思義,發病初期在秧苗幼嫩部顯出少許乳白色狀物,繼續侵染後出現如棉絮狀物,以至於最後整株被棉狀物包裹、腐爛。故形象的稱之為綿腐病,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時也為種植戶們,提供了典型的辨別依據。
綿腐病,一般是在幼苗時遭遇低溫引起的。種植戶可根據種植經驗,在育苗時對土壤處理,和田間保暖的話,是可以有效避免,和預防的。
防治措施水稻播種前,最好選用無菌、無病害苗床培育,同時也要保證種子的安全性。在播種後保持育苗田足墒即可,沒有必要灌大水;同時可撒一層草木灰保溫,抑菌,有大大降低此病發生的機率。
幼苗在3葉前,要以保溫禦寒為主。
發現病株後,為防止病害擴散,要及時使用藥劑進行治療。可用抗真菌性藥劑甲霜靈,進行葉面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