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交大黎荔

    《詩經》又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305篇,其中風指十五國風,共160篇;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詞。在《詩經》305首詩歌中,產生於陝西的詩歌,約有162篇。《國風》中的《周南》除了《關雎》一詩產生於陝西之外,其餘皆產生於周公統治的陝東地區及南方一些小國;《召南》14篇,除去《江有汜》、《何彼穠矣》產生地域不在陝西,其餘12篇皆為陝西詩歌;其餘十三“國風”,只有《秦風》10篇和《豳風》7篇產生於陝西境內;《小雅》74篇中除了《大東》一詩是東方諸侯國官員或文人怨恨西周王室剝削、壓榨東方詩人的詩,其餘皆為陝西詩歌;《大雅》31篇除了《抑》是衛武公自儆兼刺周王之作,其餘皆為陝西詩歌;《頌》中《周頌》31篇全為西周人所作的祭歌,而《魯頌》、《商頌》則與陝西無關。在上述一百六十餘首陝西詩歌中,作於豐鎬二京的詩歌皆與灃河流域有關。經過進一步辨別篩選,發現直接產生於西周都城豐鎬地區即灃河兩岸的詩歌約有141篇,其中《國風》10篇,《小雅》70篇,《大雅》30篇,《頌》31篇。

    灃河詩經裡文旅小鎮,就是深度挖掘西周優美的民間詩禮樂文化,提升灃河兩岸的生態景觀,圍繞詩經主題打造的一個文旅小鎮。灃河位於黃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關中中部西安西南,是一條久負盛名的河道,相傳古時洪水氾濫,經大禹疏鑿乃成。《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有云:“灃水東注,維禹之績。”《集傳》雲:“灃水東北流,經豐邑之東,入渭而注於河。兩千年前,西周建豐鎬二京於灃河之畔,設采詩官,沿灃河採各地民風,經篩選、編撰、譜曲,奏於天子、以察民情。後孔聖定詩、毛公傳詩,《詩經》位列五經之首,並走向世界。

    這個特色小鎮我去過,做得很精緻、很用心。在灃河詩經裡小鎮,有關關的雎鳩聲,交交的黃鳥鳴,夭夭的桃花,蒼蒼的蒹葭,給人以無限美的聯想,有《淇澳》裡的翩翩公子,《擊鼓》中的生死別離······還有一餐一飯、一蔬一食中的生活之美,典雅詩經中的花草蟲魚都生動起來,宛若眼前。花間堂溫泉度假酒店、老舍茶館(西北第一家)、國花餐飲、古琴博物館等主力店,隱廬山房、茶·素生活等休閒娛樂類,樂詩的茶、墨本·雛鳩堂、耀州青瓷藝術博物館等工坊類,鄰家小聚等餐飲類,關中花饃、難得葫塗、隨筆筆記本、灃河時光·鐵質茶壺、開心麗果、魚麗陶舍、秦風博物、臥雲香居等零售類等,精品客棧、零售工坊、文化驛站、休閒娛樂、特色餐飲等等。

  • 2 # 清心婉約

    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大禹治水之處。灃河是詩經重要的彙集、編撰、誕生、傳播之地。詩經中《風》《雅》《頌》能夠確認作於灃河之濱的詩歌,就有一百四十首,超過整個詩經的四成。詩經與灃河邂逅、詩歌與禮樂結合,開創了西周禮樂文明,從此西周成為禮樂之邦。

    灃濱水鎮,位於“詩經故鄉”的灃河畔。它有著“一水一岸一城”結構格局,包括“河流+公園+文化+小鎮+產業+配套”。灃河兩岸,不僅誕生過豐鎬兩京,還誕生了《詩經》和周禮。灃濱小鎮是遊客眼中的網紅小鎮!

    詩經裡是全國首個以“詩經”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小鎮上的街道、廣場和店鋪,都根據《詩經》中的典故命名,讓人們彷彿漫步在《詩經》裡。 在“詩經裡”小鎮中,有國風廣場、鹿鳴食街、關雎廣場、小雅書社等一系列與《詩經》相融合的建築和景觀,不負中國詩意起源之地。

    這裡有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築、有手藝精湛維妙維肖的陶瓷藝術品、木隼司品以及章顯大漢豐釆的漢服欣賞。還有老舍茶館、中國古琴博物館、中漢美術館、詩經文化體驗館等,古琴悠悠、陶笛聲聲,如聽Teana之音。漫步小鎮,既有萬種閒情逸致的味道,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無限美好詩意!

  • 3 # 果子巴巴

    剛好昨天去了一趟詩經裡,總體感覺很不錯,因為對詩詞很感興趣的緣故,在詩經裡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自然環境很不錯,在西安能看到這麼鮮麗的自然環境,實屬難得,嬌豔欲滴,繁花似錦,一塵不染,清新脫俗。

    印象最深的是剛進門口的真人情景表演,在這裡才能體會到詩經的故事內涵,瞭解詩經的發展過程,演員很敬業,表演很專業,強烈建議去看看。

    門口還有古琴展,書法書畫展,也很不錯。每兩週一次的大家講座,很值得參與,昨天因為時間的原因,只參加了下午楊雨的講座,而且只聽了一點點尾巴,著實遺憾。

    一個主要的感受是,千萬不能做成逛吃逛吃的塵俗小鎮,雖然小吃是很有必要的,但最好提高所有入園商業的格調,穿古服,講古語,談論高雅,多一些露天的即興表演和參與式活動,把遊客帶入西周漢府時代,那樣豈不是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薯一天吃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