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曼言鑫說
-
2 # 17看科技
無人駕駛概念被提出已經是有2年多了,到現在看來,好像是沒有什麼多大的進展。而隨著多個團隊測試的無人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無人駕駛也非常的不被看好。但最近5G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無人駕駛是又被關注了一番。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地方已經是實現了無人駕駛。只不過它是在園區內執行,相對外面複雜的道路,是降低了很多的難度。不過要是想個人的無人駕駛運用到實際的道路上。
這個難度是很大,即便是有著5G的加持,可以在幾毫秒內作出反應。也只是在反應速度上有優勢,在其他的效能上,它會有多少的表現分呢?即便在技術上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那出現了交通事故,誰來負責任呢?
目前並沒有哪個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相應的制度與法規,關於這個的建立或者是起草法案,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沒有確定這些之前,是不會允許上路。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
是它的續航問題,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都不高,只能是滿足於短途的市內出行。而且由於會受到交通管制的影響,在電力剩餘多少的時候,我們是需要給它充電的。
充電的時間也是在一個多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看著時間不長,但和傳統的燃油車相比,差距是太大了。有時候可能因為充電樁的不夠,導致需要充電的車輛排起長長的隊伍。
這也是很多新能源車主所苦惱的事情,現階段又有多少的城市是建立了足夠的充電樁呢?而且我們更需要知道的一點,是5G的建設速度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快。對於無人駕駛的觀點,我是這麼認為的。
有兩個問題,分開作答。
1,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
近幾年無人駕駛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行駛了幾十萬公里,積累了海量資料;國內百度的Apollo無人駕駛汽車也拉著李彥宏兜了一圈;特斯拉、蔚來汽車等也宣稱透過OTA升級等可以實現一定程度上自動駕駛。在上海洋山港四期以及雄安新區部分路段,無人駕駛的運輸車、清掃車已經完全取代了有人駕駛。
似乎無人駕駛已經近在眼前了?
現在我們先來假設這樣一個場景:
某天你的車輛被駭客入侵了,你的車輛自動行駛到市中心的步行道上撞擊路人,責任該算誰的?廠家還是車主,還是很難追蹤的駭客?受害者該向誰索賠,還是自認倒黴?
我們再來假設一個場景:
現在張三和他的妻子、孩子正在乘坐自己家的無人駕駛汽車出行,張三在駕駛座、妻子抱著孩子坐在副駕駛(先別說這樣不安全,只是舉個例子,而且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絕不少見),前方突然塌方掉下來一塊大石頭。正常人的第一反應是剎車並向左打方向,但是距離過近,副駕駛仍然會撞上石頭,而且因為是1/2或者1/4撞擊,妻子和孩子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另外就是剎車直接撞上去,因為是正面撞擊,三個人都會受到次級傷害;第三就是剎車右打方向,用車左前去撞擊,張三吸收更多傷害,妻子和孩子受更少傷害。
在這種場景下,如果是人類,是有可能選擇第三種的。但是自動駕駛,是由程式和感測器選擇傷害做小的第一種或者第二種應對方式。這時候出現傷害,張三是否可以找廠家索賠?
第三個場景:
拐過一個視覺死角彎,突然發現車輛剎車壞了,面臨一個選擇,一邊是撞向自己的孩子,一邊是撞向鄰居家三個孩子。程式該怎麼選擇,而人類駕駛員又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個沒這麼血腥的場景:
春節回家,你設定好路線後汽車正常上高速,突然前方堵車了。車輛是否會選擇先找最近的口下高速,繞過堵車路段再上高速?還是一直排隊等待?如果跟你的思路有衝突怎麼辦?
這樣的問題解決不掉,無人駕駛難以成為主流。
2,充電樁是否已經滿足需求?
不滿足。有以下四個原因:
1、分佈不合理。國家電網的高速公路充電樁吉林以北,四川的成都以西,湖南以南幾乎沒有分佈。而且分佈密度也分廠不均勻,京津、京滬沿線,長三角地區密度大,其他地方密度相對小。市區密度大,郊區鄉鎮密度小甚至無分佈。
2、充電樁易被佔用。充電樁對應停車位,越到節假日等密集出行期間,服務區、景區、市區停車場等越緊張,很多非新能源車或者其實無需充電的新能源車也會佔用停車位,也就意味著充電樁不可用。
3、充電慢。即便是快充,充半個小時也就能多跑200公里。同樣的汽油車,加滿油最多3分鐘,可以跑600-1000公里。(別跟我說加油排隊,充電不排隊嗎?而且排的更慢啊。)
4、充電樁故障率高於加油機。充電樁本身設立後無需類似加油站的工作人員駐守,因此一旦發生故障只能等待工作人員前來排障。至於等多久,就要聽天由命了。
因此現階段全電動汽車只適合家裡已有汽油車的情況下,市區短距離通行。其他時候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