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二帥家的小瓶
-
2 # 那些公園打球的老大爺
距離身體近,隱蔽性高,易控制落點。側上或側下旋轉,如果動作幅度變化小,極易讓對方吃球。直接發球得分。專業球員發球都有正手向下切的虛假動作,然後手臂帶動手腕回切造逆旋轉。如果還是這個動作在下切時觸球摩擦便是順旋轉 ,其動作越快隱蔽性越高,如馬林發球時還伴隨多次的抖動虛假動作,極易被假動作誤以為順旋轉,吃球機率增大。接近身體之力易造更強的側旋,威脅更大。逆旋轉發球時候不像順旋轉那樣有足夠的揮拍空間,由於身體阻擋會摩擦球的中下部偏右側,發球時引拍、轉腰、手腕手指同時發力,力量方向是從身體內側向右前上方(上旋)或右前下方摩擦發力,擊打的球側部多一些,容易使發的球產生側拐,接觸球檯後執行的是一個C型弧線。回球位置易下一板銜接,適宜進攻。尤其是上旋球,對手接球極易帽高,銜接下一板扣殺。如果是側下旋球,落點也會偏正手位或中路,算計之下再稍微移動步伐,輕易發起進攻。
-
3 # 楚澤平
相對於正常旋轉,逆旋轉發球,可以發的更短,因為當你發順旋轉的時候,你會習慣性的把手腕的力量發的過大,特別是你想發得很轉、想發力的時候,但是逆旋轉發球,對手腕的發力和控制要求比較高,人的身體結構對逆旋轉動作的完成有一定的限制。這樣出球會更短。
另外,發逆旋轉之後所銜接的下一板進攻,也和順旋轉有比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講,逆旋轉發球都是圍繞橫板的反手技術體系來組合的,在橫板成為主流打法的現在,逆旋轉發球比較有利於反手技術好的球員發動進攻,比如張繼科、樊振東、梁靖崑等,都有和逆旋轉發球相配套的進攻體系。而馬龍的正手技術突出,所以在實戰中,很少看到馬龍使用逆旋轉發球。
不過,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講,逆旋轉發球很不容易學習,對手腕力量要求太高,平時可以作為正手發球的補充練習一下,實戰中可以作為一種突然的變化。原創內容,真實態度,理性觀察!您的評論和關注!是對我的最大鼓勵,謝謝! -
4 # 微乒乓
第二個好處是,逆旋轉發球是有利於手腕的發揮的。順旋轉不需要手腕內屈,而逆旋轉發球則需要先將手腕內屈,然後外展來摩擦球,從而獲得旋轉。手腕內屈再外展,這個發揮空間就大了去了。逆旋轉發得好的,手腕的力量一定是比較大。所以有的人發下旋球時,順旋轉發球反而沒有逆旋轉發球來得轉,道理就在這裡。
-
5 # 乒乓社交開球網
1)較為少見,對方如果應對不善,你有機會進攻。
-
6 # 國球第六人
說到逆旋轉發球,大家肯定會想到張繼科、樊振東和波爾的逆旋轉發球,他們幾個在比賽中經常會用到這類發球技術。顧名思義,“逆旋轉”是相對“順旋轉”而言的,是對“逆旋轉”的逆向思維的結果。以右手為例,我們在發球時,手臂和手腕通常會由外向內,從右向左對球體進行撞摩,如果反其道行之,手臂和手腕從內向外,自右向左對球體進行撞摩,這樣發出的球就是“逆旋轉”。
該技術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歐洲球員布熱夫斯基率先使用,近幾年被國乒運動員發揚光大。逆旋轉的出現豐富了發球的變化種類,當今乒壇以反手技術為發動體系的球員都擁有一手出色的逆旋轉發球。比如剛剛提到的張繼科、樊振東,當然還有梁靖崑、林高遠等等。
之所以逆旋轉發球會流行起來,主要還是像張繼科、波爾這類超一流選手開始使用時效果極佳,很多對手一局比賽會吃好幾個發球,即便不吃發球,接過去很容易被髮球方起板形成主動。當時可以說是“一招鮮吃遍天”。張繼科之所以能夠445天完成大滿貫壯舉,逆旋轉發球絕對是藏獒武器庫裡的開路先鋒。這種情況下,很多專業運動員紛紛模仿學習逆旋轉發球,後來逐漸演變為男子運動員的主流發球技術。
剛剛流行的時候,很多選手因為吃不準旋轉,給了發球方太多搶攻機會,可以說是屢試不爽的殺手鐧技術。不過現如今,隨著該技術的流行,破解逆旋轉發球的接發球技術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像是樊振東、梁靖崑現在開始增加了常規的半高拋發球、高拋發球、轉不轉發球等發球技術,不在一味的追求逆旋轉發球。
最後多說一句,逆旋轉發球現在已經有了相應的變種技術,比如以王皓、許昕、劉詩雯、伊藤美誠為代表的鏟式逆旋轉發球,在比賽中(曾經)經常會看到他們使用這種發球,發過去的球軟綿綿,輕飄飄,對方不好借力,對方接不好回來後我方直接上手,已經成為發球搶攻的有效得分手段。
-
7 # 早已碎了的吾皇
大家都沒有說到點子上。逆旋發球是剋制擺短技術的,而擺短是當時主流接發下旋短球技術。與擺短接逆旋短球,球很容易從側面出界。擰拉技術可以很好剋制逆旋發球,而且發的人多了,大家都熟悉了,也就沒有什麼厲害了。
回覆列表
1,主動的控制對方,造成一種假象,因為逆旋轉動作隱蔽,出手迅速,發力協調,旋轉較強而富有變化。2,動作姿勢可以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