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是故事的骨架,人物就是故事的靈魂。
沒有一個好的人物,故事是不夠生動的,也是不成立的。
那麼在藝考在故事創作中一個好的人物塑造包含哪幾個方面呢?
首先毫無疑問,我們在進行人物塑造的時候,必然要清楚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什麼樣的職業,他有什麼樣的教育背景,他是什麼樣的性格等等。
他的年齡,決定了人的閱歷,包括他行事的一些方式。想象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和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他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他的選擇和做法肯定是不一樣的。
教育背景、性格等會影響這個人物在故事中的一些選擇,以及這種選擇所帶來的最終走向。
以上這些表徵的東西,是非常基礎的。一個好的人物塑造,它還必然包含一個叫“本性”的東西。
其次肯定會有人要問了,人物的性格不是已經決定了他處事的方式嗎?人物的本性指的是什麼?
試想一下,一個人物,他非常的樂觀開朗、灑脫;他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顯得非常幽默;他在做事的時候,會擅用一些超出常規的方式......這些,是他在正常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特質。
當這個人物面臨壓力的時候,假設有這樣一個情境:
他正在開車,發現前面突然發生了一起車禍,一輛校車自燃了,裡面還有一車的學生。這個灑脫幽默的人,在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會如何選擇呢?他會去救校車裡的學生嗎?還是說,他會一個加速就走掉了呢?
人的本性,只有在他面臨選擇的時候,才會淋漓盡致的被呈現出來。
當我們把人物的本性和人物的表徵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即他有哪些性格,從事什麼職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那麼他的本性,其實就已經出來了。
相信不用我多說,剛剛情景內的答案在你的心裡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然後我們再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當一個衣著邋遢、蓬頭垢面的流浪漢走在馬路上,遇到了一個開著豪車的上層精英人士......
從表徵上,我們能夠了解到他倆的本性嗎?
或許你會說,這個流浪漢是一個比較冷漠的人,而這個精英可能是一個比較會同情他人、會對他人施以援手的人。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推斷是比較合理的。
但是,這樣的推斷會形成好的故事嗎?
我們把這個事情放到中國產電視劇當中去思考一下:
那些“偉光正”的人物,比如說抗日神劇裡面的抗日武俠、抗日英雄們,他們為什麼得不到觀眾的喜歡?而《亮劍》裡的李雲龍,為什麼能得到觀眾的追捧?
因為所謂偉光正的人物,在抗日神劇裡,不論是人物的表徵,還是人物的本性,都太過於簡單直接了。一個偉光正的人,如果只是做一些偉光正的事情,那這樣的東西,給我們帶來的不是故事,而是無聊,是說教。
李雲龍之所以得到觀眾的喜愛,主要還是因為在他的表徵和他的本性之間,觀眾能發現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而恰恰這種東西就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強烈的情緒波動。
李雲龍表面上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是一個糙漢,他非常的大男子主義。但是他在面對國家大義,面對大是大非的時候,他表現出的是一種英雄主義的氣概。
當初李雲龍在圍攻平安縣城的時候,面對自己被綁在城樓上的老婆,他依然下令開炮。這種艱難情況下的選擇,揭示出了李雲龍和他不同的另外一個維度的本性。
這樣的本性,是最有效果、最能讓觀眾產生情緒波動的。
試想一下,如果從一開始,李雲龍就是一個非常偉光正的形象,張嘴閉嘴就民族大義,那他(在平安縣城)炮轟秀琴的這件事情,就不會觀眾帶來這麼大的情緒波動。
總之,在人物塑造中,人物的表徵和人物的本性之間是存在對立和差異的。這種對立和差異,對我們塑造多維度的人物有非常大的幫助。
衝突是故事的骨架,人物就是故事的靈魂。
沒有一個好的人物,故事是不夠生動的,也是不成立的。
那麼在藝考在故事創作中一個好的人物塑造包含哪幾個方面呢?
首先毫無疑問,我們在進行人物塑造的時候,必然要清楚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什麼樣的職業,他有什麼樣的教育背景,他是什麼樣的性格等等。
他的年齡,決定了人的閱歷,包括他行事的一些方式。想象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和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他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他的選擇和做法肯定是不一樣的。
教育背景、性格等會影響這個人物在故事中的一些選擇,以及這種選擇所帶來的最終走向。
以上這些表徵的東西,是非常基礎的。一個好的人物塑造,它還必然包含一個叫“本性”的東西。
其次肯定會有人要問了,人物的性格不是已經決定了他處事的方式嗎?人物的本性指的是什麼?
試想一下,一個人物,他非常的樂觀開朗、灑脫;他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顯得非常幽默;他在做事的時候,會擅用一些超出常規的方式......這些,是他在正常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特質。
當這個人物面臨壓力的時候,假設有這樣一個情境:
他正在開車,發現前面突然發生了一起車禍,一輛校車自燃了,裡面還有一車的學生。這個灑脫幽默的人,在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會如何選擇呢?他會去救校車裡的學生嗎?還是說,他會一個加速就走掉了呢?
人的本性,只有在他面臨選擇的時候,才會淋漓盡致的被呈現出來。
當我們把人物的本性和人物的表徵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即他有哪些性格,從事什麼職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那麼他的本性,其實就已經出來了。
相信不用我多說,剛剛情景內的答案在你的心裡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然後我們再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當一個衣著邋遢、蓬頭垢面的流浪漢走在馬路上,遇到了一個開著豪車的上層精英人士......
從表徵上,我們能夠了解到他倆的本性嗎?
或許你會說,這個流浪漢是一個比較冷漠的人,而這個精英可能是一個比較會同情他人、會對他人施以援手的人。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推斷是比較合理的。
但是,這樣的推斷會形成好的故事嗎?
我們把這個事情放到中國產電視劇當中去思考一下:
那些“偉光正”的人物,比如說抗日神劇裡面的抗日武俠、抗日英雄們,他們為什麼得不到觀眾的喜歡?而《亮劍》裡的李雲龍,為什麼能得到觀眾的追捧?
因為所謂偉光正的人物,在抗日神劇裡,不論是人物的表徵,還是人物的本性,都太過於簡單直接了。一個偉光正的人,如果只是做一些偉光正的事情,那這樣的東西,給我們帶來的不是故事,而是無聊,是說教。
李雲龍之所以得到觀眾的喜愛,主要還是因為在他的表徵和他的本性之間,觀眾能發現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而恰恰這種東西就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強烈的情緒波動。
李雲龍表面上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是一個糙漢,他非常的大男子主義。但是他在面對國家大義,面對大是大非的時候,他表現出的是一種英雄主義的氣概。
當初李雲龍在圍攻平安縣城的時候,面對自己被綁在城樓上的老婆,他依然下令開炮。這種艱難情況下的選擇,揭示出了李雲龍和他不同的另外一個維度的本性。
這樣的本性,是最有效果、最能讓觀眾產生情緒波動的。
試想一下,如果從一開始,李雲龍就是一個非常偉光正的形象,張嘴閉嘴就民族大義,那他(在平安縣城)炮轟秀琴的這件事情,就不會觀眾帶來這麼大的情緒波動。
總之,在人物塑造中,人物的表徵和人物的本性之間是存在對立和差異的。這種對立和差異,對我們塑造多維度的人物有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