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從1911年武昌起義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為什麼不能實現快速團結統一,要分階段來看

    (1)第一階段,軍閥混戰

    1911年滿清政府倒臺後,袁世凱曾經短暫壓制住了局面,但隨著袁世凱的去世,國內局勢徹底失控,北洋系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各路封疆大吏趁機割據一方,就連張作霖這種土匪也在短短十幾年時間成了稱霸一方的大軍閥。最終形成北洋系(包括皖系、直系、奉系、晉綏系、西北軍),西南系(包括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川軍)以及西北系(包括陝西派、新疆派、馬家軍)等三大派系的軍閥集體,這些軍閥割據一方,好比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大家都想趁亂撈一把,而這些軍閥背後都有外國勢力的支援,比如張作霖背後的日本人,直系背後的英華人和美華人等等,大家互相傾軋,誰也滅不了誰。

    (2)第二階段,國民革命軍的崛起

    國民革命軍的崛起絕對是民國軍閥混戰的一個分水嶺,孫中山悟道多年,終於想明白“槍桿子出政權”這個真理,而以黃埔軍校為班底的北伐軍,在戰鬥力方面遠遠強於各路雜牌軍,大小軍閥在北伐軍的鐵蹄下不是被消滅,就是被收編,如果把民國比作三國的話,國民革命軍就是曹魏,只不過一個在北一個在南。但國民革命軍的實力還不足以完全統一中國,尤其在地方勢力強大的北方,列強的勢力盤庚錯節,想快速統一幾乎不可能。

    (3)第三階段,日本人的入侵

    日本人的入侵徹底打亂了中國統一的步伐,但在客觀上促進了國內勢力的大團結,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節點,國內各路軍閥同仇敵愾,共抗外敵,雖然中間也經歷了內部鬥爭,例如汪精衛成立偽政府等,但大方向依舊統一在民國這杆大旗下,可以說在這一階段國內諸侯已經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南京政府是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4)國共內戰

    1945年以後的內戰可以看做是統一前的最後一場大對決,三十多年的時間從軍閥混戰到雙雄對決,誰贏誰就定鼎天下,與秦朝末年楚漢對決有幾分 相似,最終**勝出。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站在歷史的角度,對比持續96年的三國演義,72年的五代十國,民國時期的動亂時間並不算長,只花了38年就從封建王朝的廢墟中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國家,這其中還穿插了14年的外敵入侵,已經很不錯了。

  • 2 # 日月木各

    很多人以為統一很簡單,其實看中國歷史一個大一統王朝分裂滅亡到另一個大一統建立統一至少都要二三十年。沒那麼多,民心啊的。民心是造反者的口實。誰的槍桿子多,計謀深淵遠。誰就能得天下

  • 3 # 魏青衣

    筆者認為,真正導致民國各大軍閥之間相互鬥爭不斷的原因,正是因為北洋軍閥們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具備實力統籌大局的人存在。

    對袁世凱而言,諸位手下的勢力自然是越均衡越好,這是一個領袖必須掌握的既能,權衡各方實力。

    袁世凱還在,這種平衡便能一直保持,但袁世凱一死,這種格局反而成為了導致北洋政府各大軍閥相互獨立的主要原因。

    於北洋軍閥而言,真正能夠威懾住所有人的人正是袁世凱。

    雖然袁世凱並非自始至終的在天津練兵,但是到最後的時候,北洋新軍的大權的確都是掌握在袁世凱手中的,袁世凱還活著,各方勢力自然也會相互顧忌,不敢妄動,但是袁世凱一死,這些勢力的領頭羊自然都希望成為下一個袁世凱。

    北洋軍閥在那一段時間裡,分裂為了直系,皖系,奉系,桂系,黔系,晉系,滇系等一系列軍閥派系,這些勢力之間對大總統的位置都是極為火熱,沒有人願意退出,但也沒人願意這時候出頭,畢竟槍打出頭鳥,所以一時間,各大勢力之間既相互不服,但也沒有太大的爭鬥。

    其次,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這次革命以後,雖然清政府可能垮臺,但國家長期落後的局面卻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辛亥革命以後滿清政權被推翻了,但是百姓卻還是愚昧無知的,辛亥革命雖然轟轟烈烈的,但真正影響到的只不過是處於權力最巔峰的那一撮人,百姓基本上是該怎麼過還怎麼過,而清朝的官員們,則是換了個名字繼續當官。

    辛亥革命是一場不成熟的革命,儘管這次革命從表面上來看是成功的,但卻為中國留下了許多隱患,這場革命,革命軍並沒有足夠的武裝勢力與封建勢力做鬥爭,而革命黨人也還沒有認識到發動百姓的重要性,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爆發之時,參與革命的革命黨人其實在人數上還是相當劣勢的。

    民國,基本上就是在和談的基礎上成立的,是革命黨人妥協的產物,雖然這次革命轉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但卻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底層百姓的生活,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地方武裝紛紛崛起,各方勢力間相互鬥爭情景的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讀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長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的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