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理學發燒友
-
2 # 我的小皮皮0710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到至關重要而且無法替代的地位。現在社會上也出現很多有違道德的事情,當中也不乏那些有高知識水平的人,就像前段時間比較火的高鐵霸座男事件,他就是一個缺乏家庭教育典型案例。所以,家庭教育的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近我也在抖音上看到了匯愛家家庭教育的號,每天釋出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教育短影片,感覺說的挺有道理,特別贊同匯愛家的感育教育理念,注重教,而忽略感育。
確實現在的家庭到學校,對孩子的培養明顯更偏重文化成績,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導致孩子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且苦於沒有人告知他,在他這個階段該如何去做。很多孩子出現:叛逆,自卑等問題,都會對孩子將來的生活,學習,工作,價值觀帶來影響。
家庭教育不單單只是涉及到孩子教育,夫妻關係,與長輩相處等,都是家庭教育的範疇。你看現在從老百姓離過,婚後出軌,各種各樣的暴力違法事件:滴滴司機性侵殺害女生事件,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但是都有一點:你就是家庭教育的確實,導致他做出了一些傷害自己,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件。
所以我覺得,家庭教育應該是現在父母要極度重視的一件事,可以多去了解像:匯愛家家庭教育這樣科學,正能量的家庭教育理念,會讓你的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
3 # 虔城幫
家庭教育的和學校教育息息相關,所以家庭教育是最孩子成長中基礎的教育,越是基礎就越為重要,家庭教育的成功直接影響在孩子在學校、在社會的為人處事。在現在知識、技術、資訊高速更新的時代,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劇,如果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在學習將越來越吃力,而父母在小學階段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可以說是影響孩子一生,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影響力而越來越小,而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直接反應還在孩子的學習成果上。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已要替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只要有一個決定出了錯,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 Edward L. )和瑞安(Ryan Richard M. )曾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和關聯性(relatedness)。自主性像飢餓和口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就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逼孩子去學不喜歡的東西,即使這項技能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但也付出了代價,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孩子的關聯性(與父母的關係)和自主性也會降低。
兩位作者認為,下面3個原因降低了孩子的控制感。首先是玩得太少。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孩子玩的機會變少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控制感,如果孩子能在週末花大部分時間去玩,他們就可以選擇玩什麼和如何玩,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意識,但現在孩子的週末通常是作業和一些有組織的活動。第二,睡眠不足。由於課外活動變多、電子裝置的影響,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睡得少。當他們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控制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第三,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探尋。心理學家珍·特文格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越來越重視外在、金錢、和職位,忽視了對生活意義的探尋。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趕,卻很可能並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會導致之後的迷茫和失控感。 家長該如何幫孩子獲得控制感呢,書裡也給出了6條建議: 1.成為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孩子做作業時遇到困難,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願意提供幫助或者給出建議,但是孩子的任務還得要他自己完成。“成為顧問就意味著彼此是合作的關係,為對方塑造安全感,培養主動性,而不是事無鉅細地管控。” 2.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儘可能多地自己做決定,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完美地做好一件事情。 3.多問孩子,問題出在哪裡?當孩子遇到問題或犯錯時,要帶著同情心去傾聽,為他們提供幫助,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 4.不要給孩子製造焦慮。孩子們在輕鬆的狀態下會有很強的控制感,控制感正是形成動機的關鍵因素。因此,家長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內疚或憤怒,不要過於情緒化。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表現得比他們更難過,更苦惱。 5.讓孩子感受“心流”。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做到最好,並將這種積極的體驗延續到其他工作中,這就是心流。孩子可以透過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產生自我激勵,家長需要支援孩子對興趣愛好的深層次追求。 6.讓孩子學會準備plan-B。你問問孩子,“如果事情沒有按你希望的方式發展,你的備份計劃是什麼?” 有一個備用計劃能幫助緩解壓力,孩子也就更有勇氣去做一件事。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練習尋找靈活解決方案的技能,這能讓孩子更有韌性和自信,能去駕馭混亂和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