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莊子隱居在南華山。孟子也曾到莊子隱居的楚國遊說楚王,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里,名聲那麼大的兩個人到死不相往來。這放在現在簡直不可思議,雖然主張不同,理念不同,但私下做朋友按理說應該並沒有什麼不可的。
而且莊子當中還借孔子之名來宣揚道家學說比儒家學說高明。這對於徒子徒孫的孟子來說,即便不認同,也應該有所反對才是,可為何史書上並沒有兩人之間來往的詳細記載呢?難道說被史書遺漏了?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兩人志向不同
孟子的主張很明顯,在“聖人”孔子的“仁愛”觀念上,進一步延伸出“仁政”的概念。希望各國統治者能夠接受並推廣,只有這樣才能夠一統天下。但遊歷諸國之後,跟孔子的遭遇一樣,幾乎都是吃了“閉門羹”。後著書立說,跟弟子萬章、公孫丑一起退隱。一生踐行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理念。
有一天,莊子在河邊釣魚,楚王派人前去請莊子入仕。莊子一聽,對來使指了指河裡的烏龜問使者“祭祀用的烏龜跟河裡的烏龜,你覺得哪個更快活?”,使者不假思索,立馬回答道當然是河裡的烏龜更快活了。莊子哈哈大笑,你回去告訴楚王就說我就是那隻河裡的烏龜。
由此可以看出,在志向上,莊子把功名利祿統統扔到一邊,根本沒有“入世”的想法。反倒對“出世”的理念情有獨鍾,還衍生出各種理論來證明自己“出世”的觀點更正確。
二、兩人互相看不上,相互排斥或者兩人互相尊重,達成默契
互相看不上的原因,則主要是當時孟子面對的學術大敵,是楊朱跟墨子的言論,“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同是“入世”的觀念,自然競爭壓力遠比道家的“出世”理念更具有威脅性。所以在孟子眼裡,莊子的言論根本看不上。但在莊子眼裡就更加明顯,所有那些提倡“入世”的言論都是“渣渣”,他提倡的“出世”理念才是曠世之作!
不過說他們相互尊重,能夠達成默契也有一定道理。由於春秋時期,孔子就曾向老子請教過“禮”,所以老子按理說也是孔子的老師。作為尊師重教的儒家後世門生,不可能就一下子就討厭道家學說的互相不往來的地步。所以很有可能兩個人是惺惺相惜,都尊重各自的所秉持的觀念和理論,不來往不代表不認識。
三、兩人相距太遠,資訊交流不暢,沒必要打“口水仗”
從兩個人居住的地方來看,確實太遠了點,孟子雖然周遊列國到過莊子隱居的國家。但隱士的行蹤飄忽不定,劉備當時還“三顧茅廬”才找到諸葛亮的。更何況當時也是交通不便,行動不便,為了兩個人見上一面特意提前商量一下時間、地點,似乎也不大可能。這也許是兩個人從來沒有往來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不管怎麼說,兩個人在正史當中的確沒有明確的交集記載。但可以從兩位聖賢的作品當中,發現一些“端倪”,雖然以上幾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不可否認的是,兩位聖賢都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將“出世”、“入世”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傳達給世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個人有交集也好,沒有交集也罷,最重要的是“精神之光”熠熠生輝,時刻照亮著後人,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值得萬世流芳!
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莊子隱居在南華山。孟子也曾到莊子隱居的楚國遊說楚王,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里,名聲那麼大的兩個人到死不相往來。這放在現在簡直不可思議,雖然主張不同,理念不同,但私下做朋友按理說應該並沒有什麼不可的。
而且莊子當中還借孔子之名來宣揚道家學說比儒家學說高明。這對於徒子徒孫的孟子來說,即便不認同,也應該有所反對才是,可為何史書上並沒有兩人之間來往的詳細記載呢?難道說被史書遺漏了?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兩人志向不同
孟子的主張很明顯,在“聖人”孔子的“仁愛”觀念上,進一步延伸出“仁政”的概念。希望各國統治者能夠接受並推廣,只有這樣才能夠一統天下。但遊歷諸國之後,跟孔子的遭遇一樣,幾乎都是吃了“閉門羹”。後著書立說,跟弟子萬章、公孫丑一起退隱。一生踐行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理念。
有一天,莊子在河邊釣魚,楚王派人前去請莊子入仕。莊子一聽,對來使指了指河裡的烏龜問使者“祭祀用的烏龜跟河裡的烏龜,你覺得哪個更快活?”,使者不假思索,立馬回答道當然是河裡的烏龜更快活了。莊子哈哈大笑,你回去告訴楚王就說我就是那隻河裡的烏龜。
由此可以看出,在志向上,莊子把功名利祿統統扔到一邊,根本沒有“入世”的想法。反倒對“出世”的理念情有獨鍾,還衍生出各種理論來證明自己“出世”的觀點更正確。
二、兩人互相看不上,相互排斥或者兩人互相尊重,達成默契
互相看不上的原因,則主要是當時孟子面對的學術大敵,是楊朱跟墨子的言論,“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同是“入世”的觀念,自然競爭壓力遠比道家的“出世”理念更具有威脅性。所以在孟子眼裡,莊子的言論根本看不上。但在莊子眼裡就更加明顯,所有那些提倡“入世”的言論都是“渣渣”,他提倡的“出世”理念才是曠世之作!
不過說他們相互尊重,能夠達成默契也有一定道理。由於春秋時期,孔子就曾向老子請教過“禮”,所以老子按理說也是孔子的老師。作為尊師重教的儒家後世門生,不可能就一下子就討厭道家學說的互相不往來的地步。所以很有可能兩個人是惺惺相惜,都尊重各自的所秉持的觀念和理論,不來往不代表不認識。
三、兩人相距太遠,資訊交流不暢,沒必要打“口水仗”
從兩個人居住的地方來看,確實太遠了點,孟子雖然周遊列國到過莊子隱居的國家。但隱士的行蹤飄忽不定,劉備當時還“三顧茅廬”才找到諸葛亮的。更何況當時也是交通不便,行動不便,為了兩個人見上一面特意提前商量一下時間、地點,似乎也不大可能。這也許是兩個人從來沒有往來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不管怎麼說,兩個人在正史當中的確沒有明確的交集記載。但可以從兩位聖賢的作品當中,發現一些“端倪”,雖然以上幾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不可否認的是,兩位聖賢都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將“出世”、“入世”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傳達給世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個人有交集也好,沒有交集也罷,最重要的是“精神之光”熠熠生輝,時刻照亮著後人,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值得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