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星雨兒下
-
2 # 陳陳說歷史
《 東坡志林》蘇軾說過這段話 :“ 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
(網路配圖)
涉及對衛青毫無證據的低端人身攻擊,這就決定了這句話不能作為對於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哪怕這話是大才子蘇東坡說的。(網路配圖)
即蘇軾所說的“若青奴才”,作為一個奴隸出身的人,僭越了自己的身份拜將封侯,還是靠做外戚、尚公主、當皇帝寵臣,這是萬萬不可以的,哪怕你軍功再高、能力再強、對國家民族貢獻再大都會被士大夫視為“小人”之流,大大鄙視,不堪與之為伍。(網路配圖)
蘇軾對武帝和衛青的評價出自《東坡志林》,他寫這篇文章更多類似段子,他本性就是和文與可的交往文章裡面,大笑和樂天是最大的特點。只是戲說不當真,蘇軾詼諧幽默,這本不是一本歷史著作。(完)
衛青,何許人也?那是西漢的著名的大將軍,北擊匈奴的大功臣, 為我中華民族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那是高山仰止式的人物啊。 而且還是漢武帝兒時的重要夥伴,衛子夫的弟弟,還娶了漢武帝的姐姐,那是皇親國戚呀!司馬遷在《史記》裡,都不直呼其名,而稱大將軍,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嘛。然而當我們翻看《東坡志林》的時候,會發現,堂堂大文豪蘇軾蘇東坡先生,居然是這樣評價他的:
武帝踞廁見衛青。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咱們的東坡居士對漢武帝一邊拉大大一邊見衛青這事兒,那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黑他啊!
那麼東坡居士這個“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最最寬容、仁愛、慈悲、 也是最好相處的人,為什麼唯獨對衛青另眼相看呢?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宋代是一個士大夫主人翁意識高漲的時代。宋朝自開山皇帝趙匡胤開始,就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禮敬士大夫,宋太祖留下的政治遺言裡,其中一條就是,絕不殺士大夫。因此我們看到,有宋一代,士大夫動不動就被貶謫,像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好像永遠在路上,他自己都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士大夫因言被殺的,卻十分罕見。另外在宋代,不僅抑制武將,像宦官、外戚、權臣、地方軍閥等等特殊的利益集團,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遏制。讀書人的傑出代表士大夫們鮮明的主張,皇帝要堅定的和士大夫們站在一起,作為一個集團,皇帝要成為國家民族利益的代表,士大夫們忠於皇帝,就是忠於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像衛青這種被漢武帝提拔起來的外戚,根本不被士大夫集團放在眼裡,因為他們的出身就帶著原罪。只有象汲黯那種面折皇帝的直臣,才是他們眼中的同路人。
從蘇軾的另一篇文章《君使臣以禮》,也揭示出東坡對衛青以及漢武帝的看法。 蘇軾不僅是針對衛青,他更主要是針對漢武帝,在炮轟漢武帝的同時,火力太猛,於是連衛青一起轟。在蘇軾眼裡,漢武帝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至於他為啥非拿漢武帝慪氣,又為啥非貶低衛青,可能與當時宋朝的風氣有關。
在《東坡志林》裡,蘇軾對西漢開啟了群嘲模式:
西漢風俗諂媚,不為流俗所移,惟汲長孺耳。司馬遷至伉簡。然作《衛青傳》,不名青,但謂之大將軍;賈誼何等人也,而云愛幸於河南太守吳公。此等語甚可鄙,而遷不知,習俗使然也。本朝太宗時,士大夫亦有此風,至今未衰。吾嘗發策學士院,問兩漢所以亡者,難易相反,意在此也。而答者不能盡,吾亦嘗於上前論之。
很明顯,東坡先生這是在借古諷今,順道澆澆自己的壘塊。西漢就是個媚俗的風氣,唯有汲黯,鶴立雞群,不被流俗汙染。 可惜的是,就連司馬遷也淪陷了,衛青不說衛青,一口一個大將軍。賈誼大才子,反而誣陷被一個姓吳的河南太守給包養了,《史記》這種“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為了上熱搜淪陷了。
那麼,當時又是誰惹得他那麼生氣呢?除了朝廷內媚俗的風氣,還有具體哪個人讓他做出借古諷今之舉呢? 有人說是狄青。 狄青,這個名字,就是根據衛青起的。如果再看他的字,就會明白,狄青名字完全模仿衛青。狄青,字漢臣。衛青,漢朝大臣。在宋與西夏戰爭中,狄青衝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又從范仲淹學習讀書,精通古今事件和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然而狄青卻備受朝廷人士的猜忌,導致抑鬱而終。這當然不管蘇軾的事兒,因為那時他還是個毛愣小子,有心無力,還沒到“出人頭地”的時候。是他的老師歐陽修,上表請求皇帝讓狄青“退避事權”。大宋朝重文輕武,可見一斑。
也許,東坡先生只是感慨自己如汲黯的遭遇,成年人的言論,都建立在他的經歷之上。 是屁股決定腦袋,蘇軾沒陷入媚俗的風氣,但卻陷入了宋代重文輕武的風氣裡。而旁觀者只會感嘆,原來才子也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