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航天兔
-
2 # 五嶽掩赤城
很好奇這個“近距格鬥王”是誰封的?作為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八爺本身就不擅長近距離格鬥
殲-8設計之初是放大版殲-7(米格-21),然後作為雙2目標(2萬米高度,2倍音速)設計的高空高速截擊機,目標是在國土防空戰中攔截美國的高空偵察機以及轟炸機,是跟蘇聯的米格-25“狐蝠”、美國的F-106“三角標槍”同一型別的機型。殲-8在試飛過程中飛出過攜帶兩枚空空導彈情況下飛行速度2.2馬赫
但是指望這種型別的截擊機去和戰鬥機進行近距離格鬥完全是想多了,在那個發動機動力不足的年代,超音速截擊機在氣動設計上必須要想盡辦法降低超音速的誘導阻力。所以普遍是採用低展弦比機翼,機身細長,但由此也導致翼面積小翼載荷高,轉向力矩小,慣性大,不利於機動效能。找到有“近距格鬥王“標籤的八爺是已下馬的殲-8III,而且不過是雜誌媒體冠的稱號,跟什麼總師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殲-8III在1993年首飛,但後來連續兩次墜毀事故以及殲-10的順利進行最終導致取消下馬。
近距離格鬥一般都是高亞音速階段,因為超音速狀態下,受音障產生的空氣激波影響,飛機結構承受的結構衝擊力是亞音速狀態的3-5倍,進行大機動飛行一個不小心就直接解體。另一方面進氣狀態也不穩定,再進行高機動飛行進氣效率再受影響會嚴重影響發動機動作穩定性。殲-8細長的機身當初自稱為“空中美男子(蔡國慶)”,機長21.6米,翼展為9.34米。對比F-16機長15.1米,翼展9.45米,雙方在長寬比上相差甚大。
作為針對高亞音速空戰設計的三代機,在設計佈局上偏向於高亞音速效能,因而普遍採用中等展弦比機翼,增加翼面積降低翼載荷,因而在設計上天生要比二代機們擅長格鬥。高空高速截擊機們在亞音速狀態下升阻比普遍太低,再加上翼載荷和轉向力矩的劣勢,稱其為“近距格鬥王”,不知道是跟誰比,殲-5還是三菱零式?三代機的典型代表蘇-27寬大中央升力體機身加成下,翼展達到14.7米,而機長為21.5米,比殲-8II還要短一點點。
相比較下,飛豹作為對地攻擊機型,對於速度要求不高,更重視亞音速狀態下飛行能力,因而在設計佈局上要比殲-8更利於狗鬥。再加上飛豹從JH-7A開始使用電傳飛控系統,在操控效能上要比機械操控的殲-8好的多,這方面在格鬥中非常重要。要知道當初米格-29A在推比和爬升方面都優於F-16,但因為使用機械操控不如F-16的電傳操控導致表現遠不如對方。
-
3 # 四川達州人
殲8戰鬥機,無論殲8—1,還是殲8—2乃至和平典範計劃改裝的殲8—2,都只是截擊機,也就是本土防空型的制空戰鬥機,且需要地面指揮資訊引導。
說白了,截擊機就是粗大猛的代表,在地面幫助下攔截入侵空中目標,打擊敵轟炸機、偵察機、飛航導彈等。特點就是快速、航程遠、載彈量大,打完就撤,下一波的友機自然跟上接替完成後續任務。比如蘇聯的Mig25及Mig31就都是截擊機的典型。
而近距格鬥對戰鬥機的低速效能,瞬間盤旋等要求極高,用截擊機去充當格鬥戰鬥機,完全是驅牛衝鋒,本末倒置。
所以,樓主所言有誤。
-
4 # 聯合防務
這句“被總師寄予厚望的“空中格鬥王”殲8”是從哪裡來的,確實未曾聽說,殲八和殲八II從來都不是以近距格鬥為優先任務的,雖然問世多年,直到2004年之前,都只能掛載4枚近距格鬥導彈執行近距離攔截任務,但並非戰機去格鬥,而是攔截。
殲八問世就是大型截擊機,攔截主要物件是蘇聯可能來襲的“逆火”圖-22M等大型敵機,阻止其對我重要目標進行空襲,所以當年才有美國格魯曼公司對殲八II進行升級的“和平典範”計劃,主要就是提高殲八II的雷達水平,採用F-16A/B使用的AN/APG-66脈衝多普勒雷達,但是,即使裝備這款雷達,殲八II仍然是截擊機而非與F-16一樣的以格鬥為生的戰鬥機。
殲八和殲八II使用格鬥導彈進行攔截任務實屬無奈,因為相當長一段時間,其裝備的雷達和自研的中距空空導彈都未研發成功,所以,巨大的機體帶著4枚格鬥導彈,2萬米高空以2倍音速,希望衝到距敵20公里左右的距離發射,打掉敵轟炸機就是勝利,其最大優勢就是高空高速,到低速的近距格鬥階段,殲八或殲八II還不如其基準型殲七,我想,總師再糊塗也不會以“近距格鬥王”來自己打臉。
至於和“飛豹”對抗,屢戰屢敗,這很好理解,雖然“飛豹”是一型戰鬥轟炸機,也不是以近距格鬥為生的主,但具備使用近距格鬥導彈進行自衛的能力,它的機體設計相對於殲八/殲八II有一定的低空低速優勢,在近距格鬥中獲勝不奇怪。N
回覆列表
據“軍事小科普”所知,殲八系列的飛機總師很複雜,所以“軍事小科普”想首先問一下;
這個“殲八格鬥之王 ”的稱號是哪位總師說的?
黃志千?王楠壽?葉大正?還是顧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