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外山FJH
-
2 # 瘋子很努力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如何作學問的一封信裡說的,這一篇《戒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非淡泊無以明志”,就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我們在孔子思想裡也說過的,“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論點,和“才須學也”的道理是一樣的.“非學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哪裡來的?求學來的,“非靜無以成學”.連貫的層次,連續性的對仗句子.“慆慢則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 “驕傲”的這個“驕”字.講到這個“驕”字很有意思,我們華人的修養,力戒驕傲,一點不敢驕傲.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後來連起來使用為驕傲.而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的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驕傲和很吝嗇不愛人的毛病,這個人就免談了.看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什麼東西都簡單明瞭.這道理用於為政,就是孔子所說的“簡”;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說的“儉”.但是文學的修養,只是一種附庸,這是作學問要特別注意的.現在是一個資訊過剩的時代,也是一個煩躁的時代,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活得充實、輕鬆.
-
3 # 天南地北華爺最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出處於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4 # 半壁詩歌
寧靜致遠:就是靜下心來思在遠方,慢慢向目標靠近,而達到預期的效果。不為眼前浮世所迷惑,不為不值得的人去付出。有一顆明亮的和感恩的心,不戀以往,勇往直前!
-
5 # 使用者4075413501801
inimiyob
sa bj
lg? ch
nnl0I"m b@姣姣4525@尖椒部落
o? ackvp)87go out%
q q rc
gocgb
?ounv@情感世界中的你我他[微笑
-
6 # 黃土情愫
“寧靜致遠”是一種處世修為的人生境界:靜下心來,加強自身的修為,厚積而薄發,才能有所作為。
這也是千百年來,道家“清靜無為”的出世思想,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此語最先出自西漢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一書:“非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後諸葛亮引用此語,在《誡子書》中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裡,就道家和儒家兩種不同的觀念,略作淺說。
一,道家。
講的是一種清靜無為,崇尚自然的哲學思想。主張堅守清靜,復返自然,無為自化的出世理念。在一種無為的寧靜中,創造自然,非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矣。
二,儒家。
寧靜致遠屬於君子修為,是一種境界,只有嚴謹自律,摒除心中的雜念,戒驕戒躁,靜心於學習以充實自己,從而達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和出世思想。
在華夏古老的歷史中,那些為祖國和民族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他們大都有這樣的品德和修為。
回覆列表
是出自諸葛亮的言論,完整的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簡單的翻譯就是,一個人心緒不安靜下來就不能提高思想覺悟,不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與當前拜金主義、利慾主義是成鮮明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