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北的小米
-
2 # 太簇序柒
“大都督”這一官職,翻譯過來就是“全國最高的軍事統帥”,由曹魏設定,但是並不是一個常置官職,是屬於某個人擔任某個職位以外兼任的“加官”。而東吳跟曹魏制度相似,所以東吳建國以後也設立的大都督一職,東吳第一任大都督就是陸遜。
很多人都認為周瑜魯肅是東吳的大都督,但事實並非如此,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中有提到東吳有三個人擔任大都督,其分別為周瑜、呂蒙和陸遜,並沒有說魯肅。然而在史書《三國志》中僅僅提到陸遜擔任過大都督,其他人都沒有。在《三國演義》當中,對於大都督的設定與歷史有所偏差,屬於是整個東吳的軍事負責人,而且還是長期性的職位。 周瑜、陸遜、魯肅、呂蒙四個人,並非是東吳的“四大都督”,而是“東吳四英傑”。那這四位英傑的評價如何呢,我們看看便知。
首先是周瑜,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周瑜的形象是心胸狹隘、氣量極小,最後被諸葛亮氣死的反派。其主要是被羅貫中給故意醜化了,目的就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在正史上人們都稱其“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戰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孫吳勢力著名的將領,為孫權策劃未來戰略藍圖《榻上策》。魯肅是東吳名將,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但在《三國演義》中、戲劇舞臺上,魯肅恰似一位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都是藝術創造,不是史實記載,從藝術角度看,可稱生花妙筆,若從史學角度講,可是歷史的顛倒和歪曲。曾在歷史風雲變幻中活躍一時的魯肅,他的心計絕不亞於後人。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東漢末年名將,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 我們常說的“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主角就是他,在經過學習後能力大增,白衣渡江最後使得武聖關羽敗走麥城。
陸遜(陸議,183年-245年3月19日),字伯言,出生於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深得孫權器重,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第四位戰功卓著的將領,也是唯一有明確記載的東吳大都督,毛澤東主席都對他讚賞有加。 彝陵之戰是孫、劉兩集團之間的決戰。陸遜是這次大戰東吳方面的指揮官,指揮若定,大敗劉備。毛澤東曾經批評劉備說:三國時劉備不好,還是老頭子掛帥。他當然不是陸遜的對手。他說:最初陸遜是呂蒙手下的一箇中級軍官,以後繼呂蒙當了統帥。陸遜知己知彼,很會打仗,毛澤東認為,陸遜指揮的彝陵之戰和漢楚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曹袁官渡之戰等一樣,都是以少勝多的成功戰例。
回覆列表
東吳的四個頂樑柱,可以說各領風騷。
周瑜:是一同和孫策經歷風雨,建立東吳勢力的元老級任務,也是歷史中著名的風流人物。幫助孫策拔除一個個勢力,佔領江東,最出彩的就是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成三足鼎立之勢力。並且周瑜已經劍指川蜀,如果成功那就沒有夾縫中生存的劉備什麼事了,可惜周郎操勞過度,病死途中(神馬三氣周瑜都是扯淡哈,不要當做歷史來看)
魯肅:魯肅是後加入孫策勢力的強大戰略型人才,他的塌上策完全可以媲美諸葛亮的隆中對,都是對天下格局走向有獨到見解的人。
他力排眾議,推行和蜀政策,往來於兩國之間,氣度非凡(單刀赴會的其實是魯肅)。不單智謀高遠,外交出眾,魯肅改為孫權培育了一大批中流砥柱的人才,接下來說的呂蒙就是一個特點。
呂蒙:東吳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穩定且合理的人才機構,呂蒙出身行伍累有戰功,終被魯肅等人賞識,也過得了孫權的認可。從此他發奮讀書,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說的就是他,這也成為了他繼任大都督的行為基礎。
面對關羽逐日囂張的氣焰以及軍事行動,對東吳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時呂蒙挺身而出白衣渡江,用策擊敗了這個不可一世的戰神級別人物。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陸遜:他的哥哥就是陸郎懷橘的主人公,他的兒子是下一代的東吳棟樑,彷彿這一家子的基因都是才子形的。陸遜的軍事能力不容置疑,樓上的哥們說劉備不行我不敢苟同,不能小瞧劉備,更不能因此小瞧火燒連營的意義。
可惜這個戰略巨人卻是個政治矮子,在孫家立儲的問題上糾纏不清,落得晚年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