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郵客
-
2 # 路茫
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 6歲的時候就跟著父母下地幹活了,那時候秋收我的任務就是幫爸媽把他們割完以及綁成捆的稻子往一起拿,排成一排,穿個小靴子,其實現在會覺得孩子太小了,一般都不捨得孩子下地幹活,可那時候不像現在 一切都機械化了,很多事都不需要人力,每家都在搶時間,總怕下雪,如果下雪,就會把稻子壓倒,到時候就不好整理了,直接影響到產量,所以那時候多一個人 就多一份力量,也能節省一些時間,早早的秋收完畢,等著打稻子,南方應該都是麥子,所以我那時能幹的活從不會割稻子到會割稻子,還有割黃豆,玉米,裝車等等,太多的事情了,我們農村的孩子應該都這樣,像我乾的這些活幾乎跟我同齡的孩子都幹過,不知道你的兒時是否跟我一樣的經歷
-
3 # 老農說農機
天矇矇亮,東方剛剛泛白,我拿著父親頭天晚上早已磨好的鐮刀就去割麥子了。
剛開始還能跟上父親割麥的節奏,割著割著,胳膊酸了,腰也疼了,漸漸被父親拉遠了。
父親是個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幹活從不亂說人,任你自己幹,他看把我拉遠了,就回過頭來割我的麥子,然後兩個人又齊著開始割。父親這樣不聲不響的幹,也使我鼓足了勁,強堅持咬著牙幹。父親看我實在累了,他就一個人割,讓我撿落在地上的麥子,放到捆好的麥個子裡。
開始往打麥場運麥子,我站在裝麥子的小驢車上,伸手接父親扔上來的麥個子。等將麥子裝到一人多高時,站在車上是前仰後晃,我小心翼翼,怕從車上摔下來。馬車要往前走,父親就大聲喊:“快爬下!”我爬在高高的拉麥子的車上,雙手緊拉著繩子,一點也不敢亂動。
壓場了,我站在麥場的中心,拉著牲口的韁繩壓麥子,時不時的揮揮手中的鞭子,感覺那是麥收時最輕鬆的活了。
一晃50多年過去了,今年去拍青貯機收割小麥青飼料時,不由的就想起了兒時收麥的情景。
-
4 # 農村楊子創業
我是出生在90年代,麥收季歷歷在目。兒時的主要是頭戴著草帽,彎著腰背朝著天,面朝著黃土地,左手抓著麥子,右手揮舞著鐮刀,割完一刀又接著割一刀,然後又用刀勾住前面的麥子又繼續不停的割,每當左手拿不住了以後就往身後一放,再轉過身,繼續割著麥子,最後直到割完最後一把麥子。
20年前,我哪時候也就是十幾歲,生產方式很落後。家裡主要是手工割。割麥子都是非常累的。我記得哪時候學校放割麥子假期,一般是15天。
哪時候主要是父母拉著我們姊妹幾個去地裡收麥子,人工割後,一般把麥子搬到馬車上。父母趕著馬車然後運會家,當時都是半自動打麥機。完成一個這樣的流程大概需要5-6個人左右。一般是兩個人新增麥子,顆粒出來後一個人管理,另外一個是管收視麥秸稈,隨後這兩個人是機動人員,那個位置忙然後去那個幫忙。
我那時候還小,主要是幫忙把袋子撐開裝小麥。接著麥子打完後,掃一下麥子和麥糠。同時會幫忙曬麥子,翻麥子最後扛著布袋往家運輸。
我兒時的農村生活都是幹這些活!
回覆列表
每年的夏至過後,我們甘肅天水一帶的冬小麥就開始收割了,我們這裡就叫“三夏生產”,即,收割、打碾、播種。收割:從每年5月份開始,冬小麥就陸續成熟收割了,我們學校就放10天的忙假,幫助家裡收割小麥,我們小孩不會用鐮刀割麥,更不會捆紮,就把大人捆紮好的往地頭轉,一次用肩膀扛一捆,直到一塊地扛完為止,然而就用架子車往家裡的麥場運輸……,這10天、半月累得大人、小孩都不好受,每當這個時候就有外地來幫助我們收割麥子的客人,我們就叫麥客子,他們來時都是一大幫,在車站,農貿市場上,或村頭村尾站著、坐著等待主人僱用,討價還價完畢後,麥的主人就把麥客子叫到地裡開始收割,有按照割畝數付工錢的,有按照割捆數付工錢的,總之都是為了儘快把小麥收割完,我家來了麥客子後,我就特別高興,因為是客人,給他們主動的打洗臉水、往地裡提茶葉,送飯……。打碾:由於我們這裡人多地少,大型機械不能收割打碾,打碾小麥時,全部用的是小麥兌粒機,兌粒機進麥場後,大人開始操作機械,我們小孩開始住機械旁抱麥捆,升糧食、裝袋子,這家的麥粒兌完畢,又往那家兌粒,東家的忙幫完、又趕赴西家幫忙,誰家要是給那一戶沒幫忙,那麼這戶人家也不去給他家幫忙兌粒,因為這就是農民訂下的常規,禮上往來,幫忙也是如此。播種:打麥打碾完畢,緊接著就是夏季播種,我們也叫趕茬,這時也有本地和外地的農民助耕隊前來幫助,他們來時牽著馱馬,等候在村子的村頭、十字路口、田間地頭,叫地的主人前來僱用,每當這時,田間地頭,人歡馬叫、,熱鬧非凡,呈現處一片繁忙景象,現在可惜的是,再也看不到這些場景了,為啥?農民人不愛種田了,都外出打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小樹苗,或幾片片的荒涼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