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頗好筆翰
-
2 # 千千千里馬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榦。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這是杜甫,乾元二年從華州辭官,流寓秦州(甘肅天水)寫的《秦州雜詠二十首》之一。
王鐸書寫杜甫的詩,是他書法創作的一個特色。
這首詩做書法,寫出了杜甫詩歌老辣沉穩,雄健的味道,所以,被認為是王鐸書法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王鐸原帖《杜甫詩“鳳林戈未息”草書手卷》。《鳳林戈未息詩卷》寫於清初順治三年(1646),王鐸五十五歲,是他書法成熟時期的傑作。
王鐸的草書,到了成熟時期,筆法開始老辣,穿插自如,用墨濃淡乾溼,變化自如,恰到好處。勾、連、挑、折,筆路分明,這是我們學習王鐸要注意的地方。
王鐸原帖。第一行“鳳林戈未息魚”六個字,佈局比較勻稱,筆法澀勢而遊刃有餘。第二行“海路常”三個字墨色加重,字勢氣壯,“海路”佔兩個字的位置,“常”字佔三個多字的位置,調節了第一行的勻速和平穩。第三行“難候火雲”四個字,筆墨幹烈如秋風落葉,勁健瘦硬。佈局上,“難”字與第二行兩個字的位置相當,與“候”字沒有連綴,但“候火雲”三個字與第二行的“常”的位置相當,有不是很重。你的這個臨摹,總體看還是具備了草書的基本功的。而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章法,沒有一定的草書基礎,是辦不到的。
選擇王鐸的草書作為範本,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是,臨摹要吃透字帖的基本精神,這就好比我們唱戲,一段有一段的唱腔唱法。不能用一種唱法去唱所有的段子。
你的這個臨摹,按原帖第一行還基本可以,第二行“海路常”三個字,沒有一個像字帖的。特別是那個“常”字,人家的筆畫非常沉穩,你的筆畫飄忽。常字頭的橫,是一個直線,你寫的是曲線。
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原因是,你想想書法,沒有對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嚴格研究,也沒有對臨摹字帖要注意“法、意、勢”嚴格研究。
我就說說其他幾個字吧,例如“難候”二字,完全是你自己的想法,與字帖特別離譜。
臨摹,主要是吃透人家的“法”,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法”臨摹,那還叫學習書法嗎?
所以建議今後學習書法,不要輕易按照自己的想法臨摹。
意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夠臨摹,那是另一種境界,難度還要大一些。
王鐸的原帖“何時議築壇”。最後說說最後一個字“壇”。這個字,王鐸是單獨一字一行。所以,這個字非常有蓄勢待發的味道。
你寫的這個字,是一個簡化字的“壇”,屬於改變臨摹,連意臨都不是。我們不反對寫簡化字草書,但是臨摹原帖中沒有的寫法,這可不是學習書法的正確態度。
-
3 # 老路書法
對這幅書法作品大體的印象如下:
總的來說有一定的功力,注意了墨的枯溼濃淡的變化,端正和欹側相輔相成。草書作品有它自己的法則,能用兩筆表達出一個漢字,你非要用三筆、四筆去完成,繞來繞去的,我們何必避簡就繁呢?比如說作品裡的“魚”字,我一開始看的時候以為是“春”,你這是把簡單複雜化了。
還有就是“動”字的第2筆豎下來之後,不是那麼個繞法,繞來繞去,把人繞的暈菜了。還有“懸”和“軍”之間的過渡處理不好。
實話實說,寫作者的筆法還是有一定的功力的,如果在草法上再下一番功夫,那就十全十美了。
-
4 # 狂喜淡墨a
該幅作品,應該說不錯之作,筆力勁足,屬小草,而有狂放之勢l秦州雜詩,杜甫詩句“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峰峻,懸軍 幕井榦。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筆意有王鐸,意象有勢,使轉有度,應該說錯落中跌宕起伏,意法相濟,從筆得法,於心達意,也謂有法而從心所運,體現了書者有一定功底,穎悟草書之法,熟悉達意之情。
存在不足,草字元號不盡完備,尚待注意,當然任何草書,都帶有自己的字之習寫,筆法未達到一種草妙之境。
草力究使轉之能,或疾或緩的行筆中,使字字相連過程,達及自然之,書者能夠做到諧銜有度,或連或不連,氣連帶絲,達到筆下風馳有姿態,無滯卻有暢之象。
可貴之處,性情屬於自己的,故整篇氣勢還是隨心所筆,帶有自已的氣質風格,透過學古人之法,為己所用,由此書者有寫草的潛在後勁。大家都知道,草書為最高書之境,從中可知綜合筆寫能力,且兼之意氣也。
總之,這是一幅不錯習書之作。有漸入草書之佳景,期待再進,以飧韻味。
回覆列表
水平不錯。寫的是杜甫《秦州雜詠二十首》之第十九首。其詩,也就是本作品的釋文是這樣的: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榦。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筆法尚可,有一定的功夫。行筆乾淨利落。章法上採用豎有行橫無列的佈局。總體看起來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