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膈指胸與橫隔部.為部位,即病位。
痞滿是由於中焦氣機阻滯,升降失常,出現以脘腹痞悶,脹滿不舒為主症的病證。一般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
按部位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稱胃痞,是脾胃病證中較常見的病證。
[西醫相關疾病] 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滿悶不適為主要表現者,均可按照本病辨證論治。
1、本病首見於《內經》稱為否、痞、滿、痞滿、痞塞。
2、《素問?異法方宜論》:“髒寒生滿痛”,認為痞滿的發生與飲食不當,臟腑氣機不利有關。
3、《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明確痞的基本概念:“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指出其病機多為外感表證誤下,正虛邪陷,結於心下,並擬訂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所創瀉心湯治療痞滿一直為後世醫家效法。
4、《景嶽全書? 痞滿》提出了應分虛實論治,“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實痞者可散可消,虛痞者,非大加溫補不可”。
二、病象
是以心下胃脘自覺痞滿不舒,閉塞不通為主症,按之柔軟,觸之無形,壓之無痛,望無脹大,常伴胸膈滿悶,得食則脹,噯氣則舒。
三、病位
病位在脾胃,與肝關係密切。
1、因為脾主升,胃主降,清升濁降則氣機暢通。或為脾胃之虛,或為病邪所阻,均可導致氣機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暢而發,故病位在脾胃。
2、而脾胃的運化轉輸又靠肝的疏洩條達,故與肝的關係密切。
四、病類
分實痞、虛痞兩類。
五、病性
分虛、實、寒、熱之分,常為虛實夾雜之候。
六、病程
較長,起病緩,時輕時重,反覆發作。
七、病因病機
病機關鍵: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
1、表邪入裡
外邪侵襲肌表,治療不得其法,誤用攻裡瀉下,脾胃受損,外邪乘
虛內陷入裡,結於心下,阻塞中焦氣機,遂成痞滿。
2、飲食中阻
飲食不節,或暴飲暴食,食古不化;或恣食生冷,損傷中焦,影響脾胃受納運化,食滯中脘,胃失和降,痞塞不通,發生痞滿。
3、痰氣壅塞
因脾胃運化失健,不能運化水溼,溼聚生痰,痰凝氣滯,壅塞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為心下痞滿。
4、情志失調
憂思太過則傷脾,惱怒太過多傷肝,肝脾氣機鬱滯,升降失常,引發痞滿。它如悲憂氣鬱,驚恐氣亂,均可導致氣機逆亂,升降不利而痞滿。
胸膈指胸與橫隔部.為部位,即病位。
痞滿是由於中焦氣機阻滯,升降失常,出現以脘腹痞悶,脹滿不舒為主症的病證。一般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
按部位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稱胃痞,是脾胃病證中較常見的病證。
[西醫相關疾病] 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滿悶不適為主要表現者,均可按照本病辨證論治。
1、本病首見於《內經》稱為否、痞、滿、痞滿、痞塞。
2、《素問?異法方宜論》:“髒寒生滿痛”,認為痞滿的發生與飲食不當,臟腑氣機不利有關。
3、《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明確痞的基本概念:“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指出其病機多為外感表證誤下,正虛邪陷,結於心下,並擬訂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所創瀉心湯治療痞滿一直為後世醫家效法。
4、《景嶽全書? 痞滿》提出了應分虛實論治,“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實痞者可散可消,虛痞者,非大加溫補不可”。
二、病象
是以心下胃脘自覺痞滿不舒,閉塞不通為主症,按之柔軟,觸之無形,壓之無痛,望無脹大,常伴胸膈滿悶,得食則脹,噯氣則舒。
三、病位
病位在脾胃,與肝關係密切。
1、因為脾主升,胃主降,清升濁降則氣機暢通。或為脾胃之虛,或為病邪所阻,均可導致氣機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暢而發,故病位在脾胃。
2、而脾胃的運化轉輸又靠肝的疏洩條達,故與肝的關係密切。
四、病類
分實痞、虛痞兩類。
五、病性
分虛、實、寒、熱之分,常為虛實夾雜之候。
六、病程
較長,起病緩,時輕時重,反覆發作。
七、病因病機
病機關鍵: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
1、表邪入裡
外邪侵襲肌表,治療不得其法,誤用攻裡瀉下,脾胃受損,外邪乘
虛內陷入裡,結於心下,阻塞中焦氣機,遂成痞滿。
2、飲食中阻
飲食不節,或暴飲暴食,食古不化;或恣食生冷,損傷中焦,影響脾胃受納運化,食滯中脘,胃失和降,痞塞不通,發生痞滿。
3、痰氣壅塞
因脾胃運化失健,不能運化水溼,溼聚生痰,痰凝氣滯,壅塞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為心下痞滿。
4、情志失調
憂思太過則傷脾,惱怒太過多傷肝,肝脾氣機鬱滯,升降失常,引發痞滿。它如悲憂氣鬱,驚恐氣亂,均可導致氣機逆亂,升降不利而痞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