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康米業

    後不後悔只有岳飛自己知道,其實主要是趙構要他死,因為岳飛一心想反攻大金,迎回二聖,加上他多次得罪了趙構,所以岳飛肯定會被除去,只是因為要背鍋的所以就有了秦檜,就跟李鴻章被罵賣國賊一樣,你們不去罵慈禧,罵他不是搞笑嗎!

  • 2 # 如切如磨

    我覺得他不會後悔自己所做的一切。最適合用屈原《離騷》中的一句“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來表述。

    想說岳飛後悔,無非是想說他“愚忠”。當初手握大軍卻白白的自蹈死地,結果被奸人陷害,身陷囹圄,任人魚肉,含冤無辜而死。這在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念來看,確實是死得太不值得,岳飛侷限於封建忠君思想,一心為國反而不容於被他忠心耿耿對待的皇帝。遭受這樣的下場,怎麼著臨死前也該後悔為何當初沒帶兵反了他孃的,不說弄個廢立之事,至少也該清個君側,最不濟也該像曹操一樣挾天子令諸侯。

    可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歷史人物。我認為岳飛是並沒有後悔的。他在臨死前的供狀上留下的絕筆只是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岳飛認為自己的丹心可昭日月,蒼天知道自己的冤屈!天日也可代表皇帝,或許這是岳飛在向皇帝傳遞最後的忠誠。

    我覺得岳飛是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死的,他站在了以皇帝為代表的整個朝廷的對立面,已然成為朝廷國策、政治主張的最大的障礙。

    不要把岳飛看做政治菜鳥,只是他的政治主張為主戰,收復失地,恢復大宋的榮光。故而他的所作所為全以此為原則底線。有人說岳飛主張迎回徽欽二帝犯了宋高宗趙構的忌,其實不然。紹興七年後,岳飛給趙構上《乞出師札子》談自己進軍中原的規劃時,已經不再提什麼迎回二聖的事了,可見岳飛是很懂事的。至於岳飛干涉趙構立儲之事,也是因為他提議的太子人選,即後來繼位的宋孝宗,也是個積極的主戰派!

    從皇帝趙構到當權的大臣秦檜等人,全是主和偏安的投降派。這點岳飛心知肚明。紹興八年,秦檜代表宋高宗跪在金國使者腳下,稱臣納貢。南宋和金第一次和議達成。岳飛得知後強烈反對,並再三辭讓朝廷特意給的加封表示憤慨。

    紹興十年岳飛的最後一次大北伐,是沒有得到皇帝朝廷正式授權的。因而雖然大勝之下一路直打到朱仙鎮,卻被受到秦檜等人蠱惑的趙構下詔班師撤軍。甚至一天之內接到十二面強令班師的金牌。岳飛經此一事徹底看清楚了形勢,深刻知道了皇帝和朝廷的決心主張。心灰意冷之下,主動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歸田而居。到這會兒,岳飛已經完全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了。

    但是之後金國也認清了形勢,自知無法滅掉南宋,遂決定議和,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殺掉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金兀朮就寫信給秦檜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這才有了後來在宋高宗趙構的默許之下,秦檜以“莫須有”之罪名謀害岳飛之事。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岳飛其實是南宋朝廷為了實施和金朝妥協議和的外交國策,而被犧牲掉的。這一點岳飛是心裡有數的,他的死同樣是為國家和朝廷作出貢獻的,是因為政治選擇而被犧牲掉的。但岳飛百分之百不會為他當初的政治主張後悔,他畢生都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奮鬥。在冤獄中被審訊時,袒露背上刺字“盡忠報國”,連主審官都深為之動容,最後連個罪名都是莫須有。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又怎麼可能會為自己的堅持而後悔?且用半闕《小重山》做結尾。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銀手鐲帶了會變暗,而有些人卻越帶越亮,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