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處可安身立命

    王陽明聲名顯赫,但其子孫後代卻默默無聞,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王陽明的後代發生了內爭。王陽明的後代剛傳至第二代“正”字輩,便發生了一起“蕭牆之爭”;待傳至第四代“先”字輩和第五代“業”字輩時,又發生了“襲爵之爭”。由於“兩爭”皆出自陽明歿後,且屬財利之爭,故驚動廷宇內外,牽動官署朝野。

    因為王陽明的夫人諸氏沒有生育,王陽明在四十四歲的時候,將三叔王兗的孫子,堂弟王守信的八歲兒子王正憲過繼為自己的養子。正憲字仲肅,年及弱冠,以陽明軍功,世襲錦衣衛副千戶。

    後來,嘉靖四年(1525),諸氏謝世,陽明續娶張氏,次年生正億。正億初名正聰,七歲時因外舅黃久庵避諱時相張聰而被更名。陽明晚年得子,喜不自禁,又慮及健康日下,恐身後稚子寡母有失所養,遂託後事於紹興、餘姚諸門生。但由於陽明在征討思田後未能順從權臣桂萼,故卒後萼即奏其擅離職守,明世宗“乃下詔停世襲,卹典俱不行”。陽明後裔因而一度同遭憂難。

    就在這憂患之際,門庭內部也鬧起了風波。事情的原委如下:以父軍功世襲錦衣衛副千戶的繼子正憲,時已二十二歲,本該對幼弟攙手相顧,患難與共,但他屢掀事端,禍起蕭牆,一意自立門戶。他不僅趁正億年幼、力弱勢單之機,鬧起了分居析戶的糾紛,而且還伺機迴避擺脫所面臨的外侮之害,四處製造輿論,鬧得王氏家室不得安寧。

    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陽明弟子王臣(字公弼)升任浙江僉事,分巡浙東,插手經紀陽明家事,這起“蕭牆之爭”才稍有收斂。然此時,陽明後裔因停封、停恤,只能算作普通百姓人家了。而年僅七歲的正億,幸有陽明門人商定趨金陵,投奔南京禮部侍郎黃久庵,借舅氏家而居之,才得以安然無恙。

    隆慶元年(1567),以大學士徐階為首的王門臣僚向新登位的穆宗上書,為陽明昭著功爵,遂詔贈新建侯,諡文成,賜祭葬,其後裔亦重行封賞卹典,正億準襲伯爵。

    但正億學問不顯,待正億子承勳嗣爵之後,至崇禎初年,在陽明後裔中又發生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爭襲伯爵事件:

    (正億)子承勳嗣,督漕運二十年。子先進,無子,將以弟先達子業弘繼。先達妻曰:“伯無子,爵自傳吾夫。由父及子,爵安往?”先進怒,因育族子業洵為後。及承勳卒,先進未襲死。業洵自以非嫡嗣,終當歸爵先達,且虞其爭,乃謗先達為乞養,而別推承勳弟子先通當嗣,屢爭於朝,數十年不決。崇禎時,先達子業弘復與先通疏辨。而業洵兄業浩時為總督,所司懼忤業浩,竟以先通嗣。業弘憤,持疏入禁門訴。自刎不殊,執下獄,尋釋。(《明史·列傳》卷一九五《王守仁》)

    此案後由寧波府推官李清、紹興府推官鄭瑜和台州府推官張化原會同審理,詳情則由李清記錄於《三垣筆記》中。結果因王業浩之謀,使王先通意外得嗣爵,而王業弘則大受誣屈。故陽明之後,新建伯之爵祿襲承順序如下:王正億─王承勳─王先通─王業泰。

    萬曆年間陽明後裔中雖有三品以上官銜者多達六人,從而使一時衰微的王氏家族略呈中興氣象,然其後裔在思想文化上有建樹者卻鳳毛麟角。三世孫王承勳尚可稱許外,四世孫王業洵因朝政日黯,不赴科舉,留意祖業,“與黃宗羲、王毓著三人嘗刪《傳習錄》之失實者,重鋅以行”(《嘉慶山陰縣誌》卷十四《鄉賢》)。五世孫王貽樂於康熙初年任藤縣知縣,重為掇拾,編成《王陽明先生全集》十六卷。。九世孫王篪隱居鄉里,以教授為生。

    萬曆年後,陽明後裔漸趨衰微,至清康乾年間,已是學脈絕傳,族中再無讀書之人,而大多以商賈為業、傭工為生。至於族中財產,除坐落於紹興光相坊的伯府第系朝廷御建,產權列入官府“防護錄”,作為祭產不準變賣外,其餘各房臺門住宅都被陸續變賣殆盡。

  • 2 # 歷史有點酷

    都說富不過三代,名聲這個東西也是也一樣的道理。

    要知道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可是受眾多專家學者的追捧,就連毛主席也稱讚過他。直到現在他的名聲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傳播,名聲更勝以往,已經比肩孔孟。他是古代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他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王陽明是一個文人,出生書香門第,他父親王華是明朝成化十七年間的狀元,已經夠牛逼了。但王陽明更牛逼。他不僅是文人墨客,還精通軍事。在任南贛巡府時,有大批盜賊蜂擁四起,佔山為王,無惡不作。於是王陽明運用所學兵書輕鬆擺平了有十幾年之久的匪患。剛平息江西匪患,轉戰福建時遇上了寧王叛亂,就順便把寧王也收拾了,這時朝廷還在商議對策。這速度夠快吧。後來因為平定叛亂有功還封侯了。

    因為他的哲學思想,他的事蹟一直被人們所傳頌,他的後代沒有達到他的那種境界自然就沒啥知名度了。這是自然規律,沒有啥好說的,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當一個人的聲望達到頂點,他的後代很難再達到那種高度,超越他光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知魚之樂”的出處,應該怎麼理解莊子與惠子的這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