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鬍子說房

    如何選擇環境氛圍好的房子,通俗來說就是讓自己住的舒服。那麼,什麼樣的房子住起來才舒服呢?

    買房,首先要回歸本源,房子首先是買來住的,自己住的舒服,才是買房的第一標準。自己住的舒服,那換做別人也會住的舒服,那還用擔心升值潛力嗎?

    關於配套分兩部分:

    1、外部配套:小區的外部資源看方便:交通、學校、商業、醫療、公共綠地

    2、內部配套:小區的內部設計看舒服:園林、容積率、車位、運動、物業

    有外無內,就會類似於市中心的單體樓,出行方便、購物方便、小孩上學也很近,但是停車難、小區密度高、沒有運動設施,住的很壓抑

    有內無外,類似於郊區的大樓盤,小區綠化好,草地特別大,停車位多到有些孤獨,運動設施也豐富,但是大人上班,平時買東西,老人小孩子看病都非常不方便,住的很折騰

    所以買房第一宗旨:住得舒服。

    有外無內,住的很壓抑,長期以往對人身體不好。有內無外,住的很折騰,每天都要花費一些無謂的時間和精力。

    那有沒有一些內外的兼修的房子?該怎麼去挑呢?

    二、怎樣的外部配套讓你住的最舒服

    1、交通:好的交通讓你能夠節省很多時間

    2、學校:好的教育讓你的小孩能夠贏在起跑線

    3、商業:好的商業能讓你真正的靠近生活

    4、醫療:好的醫療能夠延長生命

    5、公共綠地:好的公園能夠提高生活質量

    如果買房子上述都能齊全那是最好的事情,就算所有都完美了,價格未必完美。

    按照重要程度:

    學區>交通>商業>醫療>園林綠地

    當然,這個要去交叉考慮,也要結合個人情況考慮,如果地鐵要離市中心多幾個地鐵站,但是這裡的有更好的學校,肯定選學校

    如果交通很方便,去核心地段很近,那如果商業配套遠一些也可以考慮。

    總之,這個要按照重要性去挑選權衡,買房是個權衡和妥協的藝術

    三、怎麼樣的內部配套讓你住的最舒服

    1、容積率

    容積率越低越好,越低住得越舒服

    容積率=地上總建築面積/佔地面積

    總而言之:高層住宅最好不要超過5,多層住宅最好不要超過3

    2、綠化率

    綠化率是小區的綠化面積,佔整個小區的佔地面積的比例。

    國家有規定住宅小區不能低於30%,一些不錯的小區能夠達到35以上

    這也是住得舒服的一個軟指標,一個好的園林設計是住的舒服的很重要指標,回家就像回公園一樣。

    3、車位比

    這個指標估計大家買房都會忽略,或者不怎麼重視吧?

    現在基本每家每戶都有車,有車有房是現在每個家庭標準,所以你不得不考慮車位的問題。

    車位比在尤其在大城市、對於買房的人來說越來越重要。

    車位比:指小區“總戶數”與“車位總數”之間的比例

    絕大部分樓盤小區車位比例在1:0.7左右,一些早年建成的小區,車位比例僅為1:0.5或者更少。車位比沒有一個固定標準,但是至少要達成1:1甚至要更高,越高自然越好。

    4、運動設施

    運動設施也是一個小區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標準,現在的人越來越注重鍛鍊。

    5、物業

    物業管理是一個小區居住品質的保障。

    物管費越貴,說明開發商的投入也會更多,當然這也是大機率的標準。千萬不要為了省幾毛錢而去那些物業費更低廉的樓盤。

  • 2 # 巖巖144922117

    選擇房子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什麼是好 就是適合自己 表面上要看到環境優雅 綠地 樓距 附近的醫院 學校 大型超市等等配套設施完善還要選擇好物業管理到位不到位 安全 處理問題快 服務質量跟得上 等等 如果各方面自己都滿意 那就選擇這樣的小區 畢竟不能總換房子去住

  • 3 # 毛猴

    謝邀。買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環境相當重要,好的的環境可以促進人心身體健康,可以促進孩子更好的學習,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個人認為,買房一要選擇交通比較方便的地點,地鐵、公交等交通工具的必經之地最好,方便出行。二要便於就醫,人吃油鹽不可能不生病,方便就醫極為重要。三要便於小孩上學,方便老人或自己接送。四是小區綠化等各種設施符合要求,小型購物場所配套,且物業負責,人員素質相對比較高,和諧、安靜,便於孩子安心學習,便於老人有一個良好的休息的場所。環境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苛刻的條件絕對的要求不一定能選到好房,也不一定達到理想中的要求,買房不可能樣樣都隨你意,基本滿足就可以下手。

    祝你好運購到你理想中好房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有沒有哪個球員在東西部都拿到過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