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143075807

    關於粟在世界上的傳播問題,學界的觀點還是基本一致的,即世界上的栽培粟是由有中國外傳的。正如瑞士植物學德堪多所言,粟起源於中國華北,在史前時期由亞歐大陸的大草原,經阿拉伯、小亞細亞傳入東歐、中歐等地區。瓦維洛夫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粟的多樣性中心在東亞,並推斷中亞直至歐洲的粟都是從東亞西傳過去。國內學者石興邦也研究了這一問題,並指出在粟作西傳到西亞以後,又分兩個渠道傳播:一條渠道是沿地中海北岸,從希臘到南斯拉夫的達爾馬提亞、義大利、法國南部的普羅汪斯、西班牙一線,以印紋陶文化為代表。第二條路線是沿多瑙河流域,從東南歐,穿過中歐,直到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地區,以線紋陶文化為代表。

    除了透過中亞草原傳到西亞這一條路線外,石興邦還指出了另外一條粟作西傳的路線,即透過橫斷河谷由西北向西南,經過南亞山麓走廊,到達南亞、印度及西亞各地。石氏之考證無疑使粟的西傳路徑更加清晰明朗,也為粟的外傳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至於粟的東傳北韓半島和日本問題,遊修齡先生認為存在的證據較多,包括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考古資料證明,具體的路徑是經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傳至上述地區。相對於粟的外傳研究,國內有關粟的傳播考察更加細緻。

    早前有遊修齡研究認為,粟的分佈以黃河上游的甘肅、陝西、河南三省年代較早,而黃河下游的山東和遼東半島的年代稍遲於中游地區(磁山在外),可視為中游地區向東擴散的第一個層次。從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向北韓、日本傳播可視為第二個層次;新疆、西藏、雲南、臺灣也可視為從中心地區向外傳播的第二個層次。

    但從目前粟的考古遺存分佈來看,以黃河上游為傳播中心的說法似乎站不住腳。衛斯根據粟的出上情況畫出了“中國粟在史前時期粟作文化國內傳播的路線圖”,中原和關中地區是兩個粟作文化的中心區,粟的分佈地點東西連成一個長長的帶狀,從兩個中心分別向外傳播:新疆的粟作由關中傳入,再轉向傳至西藏、雲南;東北的粟來自中原,臺灣的粟作也可能由中原匯入。

    之後又有石興邦先生的研究,總結認為粟在國內的傳播路線是:以黃河中游地區為中心,從西北傳到新疆,東北傳到吉、遼地區;南到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東南沿海及臺灣等島嶼。雖然以上幾種觀點稍有差異,但中心思想還是將基本一致的,即粟的傳播以黃河中上游為中心,向西傳到新疆地區,向東北傳到吉、遼地區,向西南傳到西藏、雲南地區,向東南傳到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根據目前中國出土粟的遺存來看,在空間上黃河中游地區佔了絕大部分,而在時代上該地區可早到新石器時代中期,其餘地區基本都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如果按照這兩點證據,以上粟的傳播路徑當是正確的,而且也是一個比較不錯的設想,但“由黃河中上游向西藏、雲南和臺灣島的傳播路線中間還缺少一些搭橋的地點,南傳的問題還只是在推想階段”,恐怕還難以最後定論。由上可知,粟的傳播研究己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顯薄弱和不夠深入。除在東傳北韓和日本外,粟在西傳問題上尚需要深入挖掘。東南亞各國受中國東南近海種植粟的影響,也可能是中國粟外傳的結果,但在證據和研究上也還顯得不足,國內粟的傳播路徑也不能完全定論。而且粟的傳播還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即如上所言粟作農業起源的中心式或分散式。

    從目前國內粟傳播的研究現狀來看,基本上還是以中心式為出發點的,即認為粟是以某個中心向外擴散傳播的,但這種單中心及其傳播還缺乏考古發掘上的證明。而如果按照分散式起源的理論,粟的傳播問題則顯得更為複雜,例如而分散式起源的時間有先後,那麼後起的不一定就是從早期的傳播而來,而分散式的起源也不排斥相互間的傳播與影響。所以關於粟的國內傳播問題,仍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間,現在還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以後應增加對其傳播機制的探討,或許會有助於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

  • 2 # 小酒瓶的雜文筆記

    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米。古時候稱其為稷,並且以稷為百穀之長,被帝王奉祀為穀神。原產於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由其釀造而成的。

    粟於七、八千年前起源於中國,但具體的起源地目前還有爭議,最早的出土粟粒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等。後來傳播到日本、歐洲、阿拉伯等地。

    關於粟的傳播路線,學界的觀點基本一致,一般認為是由黃河中上游為中心,西到新疆地區、東北到吉林和遼寧、西南到西藏地區和雲南、東南到沿海地區及臺灣。雖然在古代世界文獻中關於粟的記載不多,但是世界上粟的栽培技術都是由中國外傳的這一點還是比較清晰的。而關於粟的傳播路線,瑞士植物學專家德堪多認為:粟是由中國經阿拉伯、小亞細亞、奧地利而西傳到歐洲的。

    在2015年,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舉行了考古研究成果獲獎專案的集中專案彙報,指出在過去的10年裡,經過中國、英國和美國的學者透過合作研究,證明了粟在史前時期便已到達歐洲和印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何為營衛不和體虛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