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隱龍說史

    唐朝能一統天下,很重要的原因是各方對手的失誤,特別是突厥。史書多稱頌秦王李世民之軍事能力,但若將其置於整體格局,李世民又像是被渲染過度的招牌。

    李世民雖能征善戰,但與之相抗的對手,比如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闊、梁師都等人,都曾經是擁有突厥作為強大後盾的軍閥。李淵佔據關中後,急切出兵東進,此等戰略意圖突厥可汗不可能看不出來。當初始畢可汗答應李淵南下,但並不同意李淵所說的“匡扶隋室”,而更願意讓“李公自立”,意圖非常明顯,就是不願再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隋朝,而更願意讓各個軍閥勢力自立為王,這樣勢分則力孤,再也無法威脅突厥的北亞霸主地位。

    當始畢可汗在世時,突厥的戰略一直遵循著上述想法,但當始畢可汗去世後,當時在突厥高層最有勢力者,還不是後來的頡利可汗,而是始畢可汗之妻,也就是隋義成公主。從突厥積極從竇建德手中接送逃亡的隋煬帝之妻蕭後來看,突厥內部的戰略應該是出現了重大改變。若是按照始畢可汗的意圖,他不可能將隋蕭後禮送至突厥,更不可能讓其存活至唐貞觀四年。可如果是義成公主掌握了實權,那隋蕭後就是她的母親,突厥戰略從原先的仇隋轉為親隋,甚至是想重立隋朝,這從突厥任命隋煬帝之子楊政道為隋王,以招來中原逃亡之民的策略來看,突厥是想透過扶植隋室代理人,以達到自己控馭中原的目標。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勢力曾一度如日中天的劉武周,會在唐軍的打擊下輕易敗退,因為劉武周這些軍閥當年都是趕上突厥仇隋的始畢可汗在世時,才被扶植的,如今突厥轉變策略成親隋,這些軍閥自然不被義成公主待見,放棄這些不可靠的軍閥,改為迎立楊政道為隋室代理人,對突厥更加有利。

    突厥在義成公主掌權時,曾策劃五路南下攻唐,甚至留守太原的李元吉都抵擋不住,兵鋒直指唐之腹心地區關中與河東,河北一路聯合竇建德更多是策應。此等舉國而下的滅唐之勢,曾讓李淵感到莫大威脅,他甚至一度打算放棄關東地區,唐軍全線撤回退守函谷,只是由於突厥可汗意外死去,突厥才停止了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否則唐朝能否保住關東還很難說。

  • 2 # 邵小龍回顧歷史

    我認為有如下的原因: 一、唐朝統一天下,這於隋朝的滅亡不無關係。隋朝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湧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強盛之際,會有那麼多反抗者,轉而迅速滅亡的原因。這是唐朝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二、唐朝的建立並不等於全國的統一,事實上當時正是各派軍事勢力分裂與混戰的高峰期。如果說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戰功還不十分顯著的話,那麼建立唐朝之後統一全國的軍功則無人能與其匹敵,赫赫戰功,要帝位的強烈願望,使得李世民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項艱鉅的統一戰爭的任務,這也是唐朝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三、李世民是一個很突出的軍事戰略家和指揮家。這還是唐朝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1、堅壁挫銳,這是杜佑在《通典》中為他總結出來的。在淺水原一戰,就用這種戰術挫敗了劉武周。內容主要是堅壁對壘,搞持久戰,拖住敵軍,然後尋機殲敵。

    2、是準確利用騎兵,在敵後反擊。在兩軍相持的時候,由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特別是在敵人敗退時,用騎兵火速追擊,力求全殲,不給敵人喘息休整的機會。在虎牢之戰中,大戰正酣時,李世民率領秦叔寶等大將在敵陣後突然猛攻,高舉旗幟來回衝殺,竇建德軍一見,立刻潰不成軍。

    3、勇追窮寇。在追擊宋金剛軍時,李世民日夜行軍二百里,將士疲憊不堪,連總管劉弘基也勸阻休整之後再追擊,李世民卻說:“乘勝逐之,破竹之義也。”接著繼續追擊,又大破敵軍。如果自己休整,就等於給了敵軍逃跑的時間,給以後攻城留下後患。

    4、親自偵察,部署作戰計劃。李世民每次作戰都要親自到前沿偵察,深入到敵營附近,獲取真實的情報。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騎兵包圍,等突圍回來時,塵土蒙了一臉,連衛兵都認不出他來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將甲冑脫了下來,這才認清是誰。和竇建德決戰時所使用的牧馬之計便是在實地偵察之後部署的計劃。

      5、其他方面的經驗也有很多,特別是作戰時身先士卒,休息時與將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對於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在追擊宋金剛軍夜宿時,李世民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甲冑也有三天沒有解了。將士都很疲勞飢餓,但當時只有一隻羊,李世民和將士們同吃,這時將士感恩不已,在追擊時個個爭先。

    四、唐朝時期政治比較清明,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這也是唐朝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傷認定前是否必須申請確認勞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