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莊悅時光
-
2 # 溫暖如陽光
不是如果,是我聽過,而且比這個更刺耳!當時我就愣住了,氣頭上就又和父親吵了一架,不爭贏不罷休的氣勢。過後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確實做錯了,年輕氣盛,任性,雖然當時吵了,但是畢竟是父子,父親哪裡會記仇啊!過了不久,生病了沒錢了,還不是和他要!等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更深刻的知道,望子成龍是每一位父母的期盼。道理也是越吵越明,吵著吵著,就吵不下去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是真的!明白自己錯了,就去找他告訴他你這樣罵我不對,我錯了你告訴我就好!如果覺得不好意思,那就在以後的行動中默默改正吧!希望你會變成一個好兒子,未來變成一個好丈夫,在未來變成一個好父親,這是一個男人最重要的責任,謝謝!
-
3 # 大白的小美生活
最近大家都在觀看評價《少年的你》,我覺得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一個參考。
一個16歲的男孩,正處在少年與成年的交界位置,他一定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模仿大人,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大人,去獲得他想要的自由和自尊。
他的爸爸,這個年齡應該正是“不如狗”的階段,生活的壓力足以讓他對孩子的笨拙模仿失去耐心,草率評價,生硬否定。
回到問題本身,這個場景之前必有前情,我們無法推斷,但孩子的感受,可以分析。
首先,是無語,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其次,是受傷,感覺不被理解(淡然他也無法理解父親)。
再次,是抗拒,因為他做了某些事情,一定是有理由的,但是父親接受不了這個理由。
最後,是關閉,拒絕繼續溝通。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會盡量避免說出那些傷害人的話,或者說之前會斟酌。但是在面對孩子時,大家往往都會變得獨斷專行,彷彿自己永遠高於孩子。
想要有效溝通,首先要構建看上去平等的地位,否則,溝通就變成了命令或者請求。
-
4 # 晨希的歌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單一的,兒子心裡的感受究竟是什麼樣的,取決於這個父親是什麼樣的人,他是如何看待自己與兒子之間的關係的。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有兩種,一種是“我與你”,一種是“我與它”。當我沒有任何期待與目的,我只是全然地體驗我的存在和你的存在,以及我與你相遇時的存在,這樣的關係就是“我與你”。當我將你視為滿足我的需要的工具與物件時,這樣的關係就是“我與它”。
父子關係也是如此。
第一種型別的父子關係——我和你。父親覺得自己雖然是一個父親,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兒子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的父親將兒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視線裡,以欣賞的眼光注視著兒子,以尊重的態度與兒子對話,當兒子需要幫助時,會第一時間義不容辭地站在兒子身邊,鼓勵和支援他。再者,他傾其所有、盡其所能地養育兒子,他知道,這是大自然賦予一個父親的職責,雖然這個孩子是我的,但他又不是我的,他只是藉由我出生,然後長大,繼而成為他自己。我允許他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我支援他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我珍惜和他之間發生的一切。
第二種型別的父子關係——我和它。這樣的父親將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象徵父權的、無比威嚴的、不可侵犯的位置上。他有時將兒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心情好時逗逗他,心情不好時,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美其名曰“管教孩子”。有時因為自己在兒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心血,就覺得有資格對兒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指指點點,或者因為自己辛辛苦苦養大兒子,就覺得兒子以後一定要對我好,孝順我,報答我的養育之恩。否則,這樣的孩子就是沒良心,不知道感恩圖報。
試想一下,第一個型別中的父親必定態度和善,平易近人,風趣幽默,兒子也一定性格開朗,樂觀,豁達。如果這樣的父親對兒子說:“你就是這樣報答我的嗎?”那一定是父子倆在互相打趣、開玩笑,兒子聽到之後,會拍拍老爸的肩膀,一本正經地迴應道:嗯,父愛如山,我該拿什麼報答呢?這個問題我得好好想想。父子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樣的互動而更加親密、溫暖、深厚。
第二個型別中的父親無疑是嚴肅的,嚴厲的,不苟言笑的,兒子呢,要不就是懦弱的,膽怯的,不敢高聲說話,要不就是暴躁的,叛逆的,對父親愛理不理。如果這樣的父親對兒子說:“你就是這樣報答我的嗎?”那一定是父子倆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兒子聽到之後,要不變得更加沉默和怯懦,心裡愧疚和自責不已,要不就是暴跳如雷,大聲反擊說:就你還想要報答,你覺得自己配做父親嗎!?父子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樣的互動而變得更遠,更冷漠,更支離破碎。
回覆列表
若我是他兒子,當然委屈了,因為作為兒子壓根就不知道父母養育之恩的意義。所以,首先要相互尊重,彼此之間做到沒有情緒的溝通問題,身體力行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父愛,自然而然孩子對你就會有感恩之心,以後自然會是一個懂禮數,正能量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