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旅遊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名勝古蹟已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民俗旅遊成為人們感受當地生活方式的一項重要旅遊資源。而服飾民俗是民俗旅遊中一個靚麗的旅遊產品,以其鮮明的實用性、審美性、文化性、歷史性抓住了人們的注意力,成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
一.服飾民俗的旅遊資源特徵
服飾民俗是一個地區生活風尚的表徵,服、飾結合的民俗,既指衣飾,也含穿著者的行為和文化習慣。作為旅遊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上服飾民俗有著鮮明的特點。
1、地域特徵
服飾民俗作為旅遊資源突出的表現在地域性特色上。這種地域性包括地理狀況、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植物分佈等,它們均能影響服飾的結構、原料、樣式和色彩。中國地域範圍大,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豬畜牧為生,其服飾主要特點是厚、長、暖;南方溫熱多雨,山地夷陵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衣裙特點則是短、窄、輕、薄。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製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襬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裡的大衣,十分輕暖。
2、民族性與多樣性
服飾民俗受到民族地域、民族經濟生活、民族社會結構、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約,表現出明顯的民族性特徵。中國民族種類繁多,分佈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諮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2009年,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豔、花樣之繁令人驚讚。
3、時代性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必定會給服飾提供更多更新的質料和樣式。風俗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人們有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審美標準,服飾風俗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自周秦漢唐以來的肥衣大袖的漢服早就變成了歷史的遺蹟,清代的長袍馬褂也成為了博物館裡的文物,曾經被稱為“時尚”的旗袍現只有在特別的場合才能看到看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嫣紅色喇叭褲,男性“大背頭”,女性“招手停”的髮型現在也只能在電視上看見。二十餘年前,華人的服裝師一片藍色的海洋,如今華人的服飾五彩繽紛,樣式萬千,時代使然。
4、實用性與審美性
服飾首先是“服”,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禦寒、避暑、防傷,而服飾與服飾民俗本質的一致性,突出表現為服飾民俗的實用性。東北農村的羊皮大衣厚棉褲,狗皮帽子機拉鞋灰也能體現為一定的粗獷之韻和勞作之美,但從本質上說,是為了適應在天寒地凍的環境裡勞動生產的需要。北韓族的短上衣、蒙古族的大長袍,均同水稻插秧、草原牧獵有密切關係。任何民族服裝的基本樣式,最初設計時都是主要考慮到生產勞動和生活過程的基本需要。
服裝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帶有鮮明的民族審美傾向性。這種審美標準受到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文字、風俗、宗教、倫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強烈影響。如北韓族,自古以來崇尚白色,服裝以白為美;漢族尚紅,所以古代喜慶服裝多紅色。
5、階級性
服飾是“無聲語言”,在古代中國,它能表達一個人的地位、身份,人們可從官員所著官服判斷出他是文官、武官,並且知道他屬於哪一品級。如清朝,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均以九個等級來劃分,即九品。文官的服飾全以鳥為圖案,一品至九品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鵬、鷺鵝、雞軌雞、鶴鶉、練雀。武官的服飾則以獸為圖案,一品至五品分別為麒麟、豹、獅子、虎、熊,六、七品為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還拿衣服_L的紋飾來說,《虞書·益櫻》中記“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脯、獻、纖繡並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意思就是說,看一個人的身份只要看他衣服上所繡的紋飾就知道了。
6、性別與年齡特徵
這一特點在服飾上的表現是顯而易見的,男女由於體形及所從事的勞動不同,服飾上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 。
希望可以幫到你!
在大眾旅遊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名勝古蹟已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民俗旅遊成為人們感受當地生活方式的一項重要旅遊資源。而服飾民俗是民俗旅遊中一個靚麗的旅遊產品,以其鮮明的實用性、審美性、文化性、歷史性抓住了人們的注意力,成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
一.服飾民俗的旅遊資源特徵
服飾民俗是一個地區生活風尚的表徵,服、飾結合的民俗,既指衣飾,也含穿著者的行為和文化習慣。作為旅遊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上服飾民俗有著鮮明的特點。
1、地域特徵
服飾民俗作為旅遊資源突出的表現在地域性特色上。這種地域性包括地理狀況、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植物分佈等,它們均能影響服飾的結構、原料、樣式和色彩。中國地域範圍大,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豬畜牧為生,其服飾主要特點是厚、長、暖;南方溫熱多雨,山地夷陵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衣裙特點則是短、窄、輕、薄。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製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襬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裡的大衣,十分輕暖。
2、民族性與多樣性
服飾民俗受到民族地域、民族經濟生活、民族社會結構、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約,表現出明顯的民族性特徵。中國民族種類繁多,分佈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諮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2009年,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豔、花樣之繁令人驚讚。
3、時代性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必定會給服飾提供更多更新的質料和樣式。風俗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人們有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審美標準,服飾風俗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自周秦漢唐以來的肥衣大袖的漢服早就變成了歷史的遺蹟,清代的長袍馬褂也成為了博物館裡的文物,曾經被稱為“時尚”的旗袍現只有在特別的場合才能看到看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嫣紅色喇叭褲,男性“大背頭”,女性“招手停”的髮型現在也只能在電視上看見。二十餘年前,華人的服裝師一片藍色的海洋,如今華人的服飾五彩繽紛,樣式萬千,時代使然。
4、實用性與審美性
服飾首先是“服”,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禦寒、避暑、防傷,而服飾與服飾民俗本質的一致性,突出表現為服飾民俗的實用性。東北農村的羊皮大衣厚棉褲,狗皮帽子機拉鞋灰也能體現為一定的粗獷之韻和勞作之美,但從本質上說,是為了適應在天寒地凍的環境裡勞動生產的需要。北韓族的短上衣、蒙古族的大長袍,均同水稻插秧、草原牧獵有密切關係。任何民族服裝的基本樣式,最初設計時都是主要考慮到生產勞動和生活過程的基本需要。
服裝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帶有鮮明的民族審美傾向性。這種審美標準受到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文字、風俗、宗教、倫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強烈影響。如北韓族,自古以來崇尚白色,服裝以白為美;漢族尚紅,所以古代喜慶服裝多紅色。
5、階級性
服飾是“無聲語言”,在古代中國,它能表達一個人的地位、身份,人們可從官員所著官服判斷出他是文官、武官,並且知道他屬於哪一品級。如清朝,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均以九個等級來劃分,即九品。文官的服飾全以鳥為圖案,一品至九品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鵬、鷺鵝、雞軌雞、鶴鶉、練雀。武官的服飾則以獸為圖案,一品至五品分別為麒麟、豹、獅子、虎、熊,六、七品為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還拿衣服_L的紋飾來說,《虞書·益櫻》中記“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脯、獻、纖繡並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意思就是說,看一個人的身份只要看他衣服上所繡的紋飾就知道了。
6、性別與年齡特徵
這一特點在服飾上的表現是顯而易見的,男女由於體形及所從事的勞動不同,服飾上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 。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