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餘全順

    據說一,周滅商後,周朝的君王允許商王朝的人做生意。後來人就將做生意的人稱之為商人。據說二,做生意的,講雙贏,價格,質量,數量,付款方式,都要經過協商。時間長了,做生意的人稱之為商人。

  • 2 # 江又漢

    做買賣的人一直稱作商人,把買賣這一行為稱作經商,商人,古之有之,所以有了商人之說做買賣生意人叫稱商人。雖然商人們都很有錢,但一直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工商民主稱工商人士意在便宜管理,行業不同,收稅也不相同,做生意的人被稱商人,做買賣的行業被稱作商業,市場上交換東西的被叫商品,

    凡是同買賣有關的事和人都稱商人,,好生意,發大財,四面春風,一面和氣。後語,文篇不足,老墨指正。

  • 3 # 葦說歷史

    都說無奸不商,其實商人在古代還是很悲哀的。

    "商人"一詞起源於一個遙遠的朝代,商人與這個朝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中國歷史上雖然長期處於落後的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數個世紀,但中國的商業貿易活動,其實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而且他們憑藉商業活動推動了巨大的生產力,並建立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商朝。

    4000多年前,在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曾經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後來他的部落被封為商部落。

    應該說,商部落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部落,先是契的孫子相土發明了馬車,後來他的六世孫王亥(中國經商第一人,中國貿易的鼻祖)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記載的"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隨著商部落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剩餘,而王亥又很有經濟頭腦,於是他便經常率領族人,駕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其他部落去做國際貿易。

    王亥最遠一次的國際貿易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這也是他所做的最後一筆生意,據《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帝洩"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

    這也就是說在帝洩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恆一起從商丘出發,載著貨物,趕著牛羊,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帶)做生意,而有易氏部落的首領綿臣(土匪行業的祖師爺)則見財起歹意,他殺了王亥,趕走了王亥的隨行人員,奪走了王亥的貨物和牛羊。

    王亥的弟弟王恆兼程逃回商丘報信,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憤,發誓要為王亥報仇。

    但由於商部落的實力有限而未能立即出兵,直至4年後,即帝洩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商部落才聯合河伯部落,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王亥報了仇。此後商部落憑藉其商業活動的優勢推動了巨大的生產力,他們部落的實力也在不斷壯大,最終在公元前1551年,王亥的第四代孫湯滅了夏朝,並建都於殷地,即今天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故商朝又被稱為殷商。

    武王伐紂滅商朝之後,因為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便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兵反叛。

    周公(姬旦)提兵東征平定了這次反叛,隨後他又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並將所有的商朝遺民都集中到了洛陽,為了讓這些商朝遺民本分些,不再鬧事,周公告訴這些殷商的遺民:“你們可以繼續幹你們的老本行——經商”。這些殷商的後人也確實是善於經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因此賺的盆滿缽滿,後來一些周人見有利可圖,便也從事了這種行業,而這一行業的主體還是那些商朝遺民,所以他們被統稱為商人。

    在隨後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出現過很多有錢有勢的富商,這些富商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有些富商堪稱是富可敵國。

    這些富商們能夠蓄養家奴死士,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興衰,這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商人例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春秋時期的范蠡、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等等。《國語·晉語八》中曾雲:"夫絳之富商,韋藩木楗,以過於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

    雖然那時的商人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但因為他們最初的主體是那些被視為敵人的商朝遺民,原始起點就低,而且他們秉承了“無利不商”的宗旨,這與當時社會“重義輕利”的思想相悖,所以他們的身份地位並不高。

    就古代社會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來論,五行(車行、船行、店行、腳行、衙行)、八作(金匠、銀匠、銅匠、鐵匠、 錫匠、 木匠、 瓦匠 、石匠),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大傳統宗教)。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不同朝代商人的身份地位也絕不相同。

    唐朝以前的商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地位,而至唐代時商人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九流排名依次為:帝王、道士、文士、官吏、商賈、醫卜、僧尼、士兵、農民、工匠。到了元朝的時候,九流的排名則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由此可見,古代的商人雖是最暴利的行業者,但他們的身份地位卻是最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騰訊的不少新遊戲感覺只出現了一次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