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皇位傳承是一件關乎國家政局穩定的大事,雖然從表面上看,自周代開始實施的“嫡長子繼承製”仍然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制度,但能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帝位的卻是極少數。
有人曾做過統計,在秦和兩漢的28個皇帝中,以嫡子身份即位的僅有三人,大多數情況下,皇帝們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往往在“立嫡”“立長”和“立賢”之間作出選擇,而無論是立誰作繼承人,“儲君”或者說“太子”的人選至少是公開的,也就是說,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鄉間小民,至少知道當今的朝廷上誰是太子,誰是未來的帝國接班人。 然而,這種情況在清朝雍正時期徹底改變了,因為雍正皇帝創立了一種新的皇位繼承人制度,即“秘密立儲制”,也就是說皇帝所確定的帝國接班人人選秘而不宣,只有等皇帝駕崩後,天下人才知道下一任皇帝的人選是誰。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公元1723年9月16日)這天,雍正皇帝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及九卿到乾清宮西暖閣開會,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確定帝國的接班人,沒錯,皇帝要立太子了。可是,雍正並沒有告訴大家他要立誰,而是說了這樣一番話:
“今躬膺聖祖付託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為長久之慮乎?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命主。朕於爾等亦必保全成就,篤厚恩誼,豈非國家之大慶乎!”
總之一句話,太子我已經選好了,就在這個小盒子裡,你們也別瞎猜了,等哪天我有啥意外,你們把盒子開啟就知道是誰了,你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工作,輔佐我成為一代君王,別的事不是你們該想的。
就這樣,秘密立儲的制度開始實施。其實,雍正之所以在即位之初就如此迫切地要秘密立儲,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康熙後期“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
康熙皇帝對自己所立的太子兩立兩廢,其他皇子見有機可趁,或落井下石,或結黨活動,弄得晚年的康熙帝不勝其擾,導致政局一度混亂。 雍正也正是吸取了這些教訓,決定不公開太子的人選,這樣既讓皇子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接班人,讓他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勁頭,不敢懈怠,也讓群臣們不知該把寶壓在哪位皇子身上,避免結黨營私,當然,秘密立儲也讓皇帝成為太子人選的唯一決策者,皇帝的權力更為集中了。
事實證明,雍正的決策是對的,至少他所選的接班人乾隆皇帝還算是頗有作為的皇帝,這也是“秘密立儲制”比較成功的一次實踐。
有人認為正是由於“秘密立儲制”的建立,才會讓雍正以後的清帝國在歷次接班人人選確定中,不再出現大的政治紛爭,保證了帝國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先說乾隆皇帝,他即位不久也曾秘密立儲,可沒幾年,所立的皇子便英年早逝了。而乾隆是個長命的皇帝,曾經說過在位的時間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因此在他做了皇帝60年後選擇了主動退位,直接就指定了皇十五子顒琰做了皇帝,這就是嘉慶皇帝,也就是說,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儲制”並沒有真正實施過。
到了嘉慶晚年,到底有沒有秘密立過儲君還是一個迷,因為嘉慶25年秋天,皇帝到木蘭圍場打獵,不料卻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而此時,無論是在紫禁城內,還是在避暑山莊,都找不到皇帝留下的秘旨,群臣急的團團轉,國不可一日無君。
正在此時,身在京城的皇太后發來了懿旨,命令身在避暑山莊的皇次子旻寧繼承皇位,也就是道光皇帝。其實,無論有沒有皇太后的懿旨,旻寧即位都是毫無懸念的,因為他在嘉慶帝的諸子中排行最長、爵位最高、功勞也最大,雖然沒有嘉慶的旨意,但旻寧的繼承人身份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等到了道光臨終的時候,確定由皇四子奕詝繼承皇位,這就是咸豐皇帝,而這也是雍正後僅有的一次確鑿無疑的秘密立儲,這份寫有“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的上諭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堪稱鎮館之寶。
其實,道光皇帝的兒子雖然不少,但不是早夭就是年幼,真正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從咸豐帝開始,秘密立儲形同虛設,因為他就一個兒子載淳,就是同治皇帝,而同治帝,還有後來的光緒帝都沒有兒子,秘密立儲更無從談起。
可見,“秘密立儲制”也只有在皇帝兒子較多的時候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而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清朝皇帝中兒子最多的恰恰是康熙皇帝,而他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反反覆覆,直到雍正時開始秘密立儲,可從雍正開始,包括後來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要麼兒子不多,要麼就是可作為繼承人的範圍本身就有限,導致“秘密立儲制”並沒有發揮過實質上的作用,至於這項制度對清朝帝位交接的穩定作用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在中國古代,皇位傳承是一件關乎國家政局穩定的大事,雖然從表面上看,自周代開始實施的“嫡長子繼承製”仍然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制度,但能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帝位的卻是極少數。
有人曾做過統計,在秦和兩漢的28個皇帝中,以嫡子身份即位的僅有三人,大多數情況下,皇帝們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往往在“立嫡”“立長”和“立賢”之間作出選擇,而無論是立誰作繼承人,“儲君”或者說“太子”的人選至少是公開的,也就是說,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鄉間小民,至少知道當今的朝廷上誰是太子,誰是未來的帝國接班人。 然而,這種情況在清朝雍正時期徹底改變了,因為雍正皇帝創立了一種新的皇位繼承人制度,即“秘密立儲制”,也就是說皇帝所確定的帝國接班人人選秘而不宣,只有等皇帝駕崩後,天下人才知道下一任皇帝的人選是誰。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公元1723年9月16日)這天,雍正皇帝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及九卿到乾清宮西暖閣開會,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確定帝國的接班人,沒錯,皇帝要立太子了。可是,雍正並沒有告訴大家他要立誰,而是說了這樣一番話:
“今躬膺聖祖付託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為長久之慮乎?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命主。朕於爾等亦必保全成就,篤厚恩誼,豈非國家之大慶乎!”
總之一句話,太子我已經選好了,就在這個小盒子裡,你們也別瞎猜了,等哪天我有啥意外,你們把盒子開啟就知道是誰了,你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工作,輔佐我成為一代君王,別的事不是你們該想的。
就這樣,秘密立儲的制度開始實施。其實,雍正之所以在即位之初就如此迫切地要秘密立儲,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康熙後期“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
康熙皇帝對自己所立的太子兩立兩廢,其他皇子見有機可趁,或落井下石,或結黨活動,弄得晚年的康熙帝不勝其擾,導致政局一度混亂。 雍正也正是吸取了這些教訓,決定不公開太子的人選,這樣既讓皇子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接班人,讓他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勁頭,不敢懈怠,也讓群臣們不知該把寶壓在哪位皇子身上,避免結黨營私,當然,秘密立儲也讓皇帝成為太子人選的唯一決策者,皇帝的權力更為集中了。
事實證明,雍正的決策是對的,至少他所選的接班人乾隆皇帝還算是頗有作為的皇帝,這也是“秘密立儲制”比較成功的一次實踐。
有人認為正是由於“秘密立儲制”的建立,才會讓雍正以後的清帝國在歷次接班人人選確定中,不再出現大的政治紛爭,保證了帝國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先說乾隆皇帝,他即位不久也曾秘密立儲,可沒幾年,所立的皇子便英年早逝了。而乾隆是個長命的皇帝,曾經說過在位的時間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因此在他做了皇帝60年後選擇了主動退位,直接就指定了皇十五子顒琰做了皇帝,這就是嘉慶皇帝,也就是說,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儲制”並沒有真正實施過。
到了嘉慶晚年,到底有沒有秘密立過儲君還是一個迷,因為嘉慶25年秋天,皇帝到木蘭圍場打獵,不料卻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而此時,無論是在紫禁城內,還是在避暑山莊,都找不到皇帝留下的秘旨,群臣急的團團轉,國不可一日無君。
正在此時,身在京城的皇太后發來了懿旨,命令身在避暑山莊的皇次子旻寧繼承皇位,也就是道光皇帝。其實,無論有沒有皇太后的懿旨,旻寧即位都是毫無懸念的,因為他在嘉慶帝的諸子中排行最長、爵位最高、功勞也最大,雖然沒有嘉慶的旨意,但旻寧的繼承人身份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等到了道光臨終的時候,確定由皇四子奕詝繼承皇位,這就是咸豐皇帝,而這也是雍正後僅有的一次確鑿無疑的秘密立儲,這份寫有“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的上諭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堪稱鎮館之寶。
其實,道光皇帝的兒子雖然不少,但不是早夭就是年幼,真正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從咸豐帝開始,秘密立儲形同虛設,因為他就一個兒子載淳,就是同治皇帝,而同治帝,還有後來的光緒帝都沒有兒子,秘密立儲更無從談起。
可見,“秘密立儲制”也只有在皇帝兒子較多的時候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而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清朝皇帝中兒子最多的恰恰是康熙皇帝,而他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反反覆覆,直到雍正時開始秘密立儲,可從雍正開始,包括後來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要麼兒子不多,要麼就是可作為繼承人的範圍本身就有限,導致“秘密立儲制”並沒有發揮過實質上的作用,至於這項制度對清朝帝位交接的穩定作用也就更無從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