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寸光陰

    活出感覺容易!只要咱有錢,啥感覺都能找到,當然,現在想做官的話是不能買了,要不然咱們直接買來坐坐,到時候手底下一幫人都要聽你指揮,不聽話就打,再不行就殺。你要相當個清官也行,每天微服出訪,體察民情,反正咱有錢,看見受苦受累的就撒銀子,看見不平事就找手下收拾。不過話說回來了,有錢有權這種事根據古籍記載:做清官很累很累!做貪官也很累,怕被人惦記呀!所以說,咱們就意淫下,想想算了,好了,時間不早了,洗洗睡吧,興許晚上在夢裡能當回官,過把癮

  • 2 # 栗子書生

    州刺史

    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各遣刺史一人為長官。另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稱司隸部(漢代州也稱部)。

    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諸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流行的韓劇中每每出現的從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等,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設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制度上三公按驗,可以直接罷免之。改州牧後,兼領軍政,位高權重,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地域的廣闊,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與西漢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國,查探政情,年終回京復奏。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

    將軍

    在秦代以前,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漢代將軍不常設,主征伐。事畢則罷。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定,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部隊(如驍騎、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漢末以後,開始出現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刺史在古代是封疆大吏,在州牧製出來之前,刺史主管一地的所有內政。比如神探狄仁傑裡面的揚州刺史崔亮,他就是揚州最高行政長官,揚州所有政務都歸他管,像刺史府官員的任免,揚州各郡縣的太守、縣令的人事他可以優先向朝廷推薦錄用,而想活出刺史的感覺,在現代社會你就要努力當上省長,當你成為省長你活的就像古代的刺史了。

    而太守則是刺史的下屬,比刺史第一級。比如三國時期,益州刺史是劉璋,劉璋曾任命張魯為漢中太守,張魯曾經是劉璋的屬下,只不過張魯當了太守之後自己獨立了,不聽劉璋的話了,東漢時期漢中隸屬益州,是益州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太守要比刺史低上一級,並且刺史管轄範圍內的太守都屬於刺史的下屬,想要活出太守的感覺,你就得當上市長,太守就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市長直屬領導是省長,而太守的直屬領導是刺史,一個道理。

    古代將軍也是有級別之分的,就像現在的尉級校級以及軍級的軍官一樣,想活出將軍的感覺,首先你肯定要是個有兵權的實職軍官。其次,你的等級還不能太低,像古代有很多很多的雜牌將軍,說實話他們活不出將軍的感覺。

    在這裡說明一下,以上我表達的觀點僅僅只是用與古代官職對應的現代官職來解釋說明,並沒有別的意思,而且我始終覺得做人要量力而行,生活只要快樂就好,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人有富窮之別,但是人格沒有貴賤之分。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沒有治國、平天下的本領,那我們就把修身齊家做好,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這樣我們一樣的對得起自己對的起國家,當我們把修身齊家做好了,還有什麼必要非要活出刺史將軍的感覺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吃兩個小時奶可以嗎,一直都在吃會不會太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