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笑春風

    小說也成為了歷史,這也頗為有趣。

    如果汪士榮能夠被周培公輕易罵死,那他何能被稱為吳三桂手下的第一智囊?小說危言聳聽,這也是我不喜歡看現代小說的原因。經不起推敲,看過之後,感到啼笑皆非。

    首先,汪士榮是要挽救平涼局勢,來安撫王輔臣。他根本不需要身入險地,自投羅網。如果到了讓他親自出面的地步,那如果沒有萬全之策,他就如同自殺一樣。這種人,就不配稱作智囊。

    第二,一切都是靠實力的。沒有實力,一切都是白搭。沒有援兵做後盾,空言誰也不信。

    第三,被人胡說八道的亂扣,沒有人證物證,就自亂陣腳,自己吐血而死,這個人連個流氓無賴都不如。如何能夠稱作第一智囊?

    第四,為什麼而死?我到最後都沒有看明白。你自己站在反滿大義之上,堂堂正正,不是做賊。反而讓認賊作父的漢賊罵得狗血噴頭,可笑至極。

    而且既然敢做,就不怕別人說,這種見過大陣仗的人,為這種事情就死。那陳平死幾百回了。枉稱第一智囊。

    所以說,這種情節讓人看了只能感覺生搬硬造,沒有任何現實的可能。

  • 2 # 三悟頻道

    汪士榮號稱小張良,雖為吳三桂麾下謀士,但不是被周培公罵死的,而是被康熙處以極刑殺死的。事情是這樣的,吳三桂叛亂之際,安排汪士榮去策反王輔臣,未曾想,王輔臣將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轉手送給了康熙,康熙就將他殺死了。

    只不過,在小說《康熙大帝》裡,汪士榮是被周培公罵死的,那麼,我們就結合這部小說,來分析一下,周培公是如何罵死汪士榮的。

    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招不可謂不高

    此前,周培公未與汪士榮打過交道,而且,周培公自知自己年齡尚小,資歷較淺,在王輔臣、汪士榮面前不可硬來,只能先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然後,給汪士榮講清目前的形勢,以此為突破口,循序漸進。

    周培公對汪士榮這麼說的:“彌天大罪是可以用彌天大功補救的,我知道,汪將軍也是受人蠱惑,才誤入歧途,與朝廷對抗,現在朝廷已經下旨,你如果棄暗投明,朝廷就可以特赦你以前的罪過。”

    為了防止汪士榮起疑心,周培公說完之後,又不忘補上一句“這一點兒,請汪將軍放心,我周培公和圖海將軍會拿自己的性命,保將軍不死”。

    周培公這麼說就是為了給汪士榮吃下一顆定心丸,不輕易激化雙方矛盾,給汪士榮留下退路,讓他有路可退,不至於與己方魚死網破,再說,如果汪士榮說服了王輔臣一同反清,那麼,大清未必能打過叛軍,所以,只能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然,也有“圍師必闕,窮寇莫追”的意思。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句句戳心

    汪士榮既然是吳三桂的謀士,想必也見過大場面,對周培公畫得這張大餅,肯定是嗤之以鼻,不屑於顧。為了說服王輔臣、反擊周培公,汪士榮說到:“五萬精兵和糧草三日之內即可救援,不用懼怕清兵”!

    周培公雖然年齡小,但是也不是吃素的,早就調查清楚了吳三桂的軍隊部署以及兵員數量,所以,直接反擊汪士榮:“吳三桂雖然有兵53萬,但是駐紮分散,30萬在嶽州,17萬在漢水,6萬在雲貴川,所以,3天根本來不了5萬精兵,即便能來,也是一些老弱病殘,長途爬涉三千里,更是疲憊不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周培公對吳三桂、汪士榮的情況瞭然於胸,再加上當眾揭穿,可謂是字字如釘,釘在汪士榮的心臟上,讓汪士榮敗下陣來,頓時,血壓飆升,頭昏腦漲!

    因此,不得不佩服周培公的前瞻性,做事細緻周到,考慮全面,當面揭穿汪士榮的謊言,讓王輔臣懷疑吳、汪二人的軍事實力,喚醒王輔臣的良知,將這位舉棋不定的邊緣人物拉近大清的陣營,為大清效力。

    3.先揚後抑,連連誇獎,實則笑裡藏刀

    周培公也是懂得一些心理學的,他抓住對方的軟肋就會猛戳,所以,接下來,周培公就要在明面上誇獎汪士榮,暗地裡諷刺他,讓他有苦難言,苦上加苦。

    周培公說:“我有三點比不上汪將軍,其一是汪將軍儀表堂堂,溫文爾雅;其二是汪將軍縱橫捭闔,臨危不亂;其三嘛,汪將軍背叛舊主,殺害結拜兄弟,欺母淫嫂,氣死原配,勾結對手,五倫盡失,怎麼還有臉面活於天地間”,說完周培公再次補充:“你這種無情無義、無父無兄、無君無友之人,生不能取信於天下;死,沒有臉面見死去的父兄”。

    這下徹底擊穿了汪士榮的痛點,在眾人面前,顏面掃地,頓時感覺無地自容,隨即沒有忍住,“哇”地一口,吐血而亡。

    其實,這部電視劇中,周培公罵死汪士榮,頗有當年三國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罵死王朗的遺風。他們為了各自陣營,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提前熟悉對手的優缺點,然後,從多個角度循序漸進,找準對方的軟肋,加以打擊,正中要害,堪比沒有硝煙的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時期實行的首輔內閣制度和一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等國實行的首相內閣制度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