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夜羽夕
-
2 # 文韜武略64
其實明朝所實行也就是現在部分有皇權國家內閣制,但是明朝皇帝還是絕對的權威制,大臣只是照辦和補充意見而已。現在英日所不同,皇帝只是國家象徵性意義而沒有絕對治國權。那治國權就由民選出的總理大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首相組閣政府來完成。因此君政在西方一些國家分的很清,國王沒有任命首相權力他也干涉不了政府工作,當然在國家危亡之時做為一國之君國王到時能起到一定號召力。
-
3 # 老李淘書
明朝的內閣與西方內閣的不同
所謂的可比性是建立在名稱上的.
產生原因不同:明朝內閣是為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建立的皇帝輔助機構,很大程度相當與秘書處或者是辦公廳.維護的是君主專制制度為了君主這一個人服務的.西方的內閣是為了維護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目的是為了牽制君主,是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的組成部分.
職權不同:明朝的內閣最牛的人也不過是張居正這樣的,雖有硃批但仍需司禮監同意再經皇帝同意,這意見才能用.而西方資產階級內閣呢?則是大多數透過就可透過,不必完全經君主同意.
成員組成不同.明代內閣的成員是皇帝定的,而西方資產階級內閣成員可是選拔後由首相提名任命並表決的.
-
4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封建專制主義下的中央集權的一種組織機構,而一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的首相內閣制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民主議會制度,兩種內閣制度有本質的區別。
明朝初期廢黜丞相制度,殿閣大學士演變為內閣制度明朝初期由於皇權與相權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強化皇權將實行了一千餘年的丞相制度廢黜。皇權雖然得到了加強,明太祖也非常的勤政,但是國家的政務一個人還是沒有能力處理的完。為了加快政務的處理效率,殿閣大學士應運而生,到了明朝永樂年間他們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上升,內閣制度就這樣產生了。
內閣其實就是為了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隨著內閣地位逐步超越六部,就成為了明朝官僚機構中權力最大的中樞機構。由於內閣有自己的政務處理流程,因此國家政務可以得到及時的處理,即使皇帝不參與朝政,國家也可以依靠內閣繼續生存。
德國日本的首相內閣制是資本主義的議會內閣制度德國透過實現國家統一以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成為二十世紀初期歐洲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的內閣制度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國家政治制度。日本和德國不同的地方在於日本是透過明治維新的變法運動走向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併成為亞洲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內閣制度也是具備資本主義的性質。
只不過德國和日本深受軍國主義和封建君主專制殘留的影響,首相內閣並不是透過完全意義上的民意選舉產生的,但從根本上將它們是資本主義議會內閣制度無疑。
從國家體制看兩者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明朝的內閣制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皇權至上的產物,雖然發展到萬曆朝張居正改革階段成為了明朝權力的中樞,但從本質上將還是皇權逐步加強的變現,內閣大臣的地位再高皇帝也可以隨時廢黜。
而德國日本的內閣制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雖然沒有實現絕對的民主但是其民主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隨著君主專制的逐步削弱,兩個國家也真正走向了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的道路。
回覆列表
明朝內閣是明成祖朱棣是成立的,但這時候 的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諮詢機構,入閣人員只有5品職銜,只有議政權,決策權在皇帝手中。明宣宗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所以說內閣真正成為一個處理國家政務的完備機構是在明宣宗時期。內閣的成立實際上是承擔了整個國家的運作,這可以從中後期看出,例如明世宗嘉靖皇帝近二十年不上朝,萬曆皇帝四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早就正常運轉,權力體制絲毫沒有變化,就是內閣在起作用。自隋唐而宋元,經過七百多年探索,文官制度已經完善,官僚政治已經成熟,帝國的政權其實是由士大夫階層來支援的。這些人耕讀為本,詩書傳家,滿腦子“忠君報國”,一肚皮“修齊治平”。一旦進入官場,大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盡心盡責,因此國家機器甚至在君主缺位的情況下也能運轉自如。也因此,儘管皇帝多混賬,然而朝臣無大惡。正如《明史•奸臣傳》所說,明代作惡多端的主要是太監(有明一代,鉅奸大惡,多出於寺人內豎),奸臣的出現竟成為異數(求之外廷諸臣,蓋亦鮮矣),唯獨嘉靖一朝是個例外(惟世宗朝,閹宦斂跡,而嚴嵩父子濟惡,貪得無厭)。透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後來,它被英華人學習,形成了後來的內閣制和首相制。在中國明朝成化朝時期開始出現的內閣首輔,就是首相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