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融筆記

    資產還算充裕跟生活拮据並不矛盾,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其實很普遍。

    資產只是大家都看得見的一面,負債卻是大部分看不見的一面,資產給了你光鮮的印象,而負債卻是默默承受的

    如果有個人,在北京或者上海有一套價值1000萬的住宅,在大多數人眼裡應該是資產很充裕了吧,但是可能他每個月要為之付出4萬-6萬的按揭貸款,與此同時,他的月收入可能也就只有5-7萬,每月的收入付了房貸後只能支撐最簡單樸素的日常消費了。這種資產充裕生活拮据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按照華人的習慣,人們喜歡將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而像房子車子公司這些都是很顯性的,人人都能看的到,也很容易就給人一種資產充裕的感覺,而華人的負債卻是不喜歡呈現在眾人面前的,於是就很容易造成資產很足的一些人,生活中卻很拮据。

    少數有錢人是真的對物質沒有慾望而不是拮据

    很多人會認為,有錢了就可以肆意揮霍,可是對於一些資產很充裕的人來說,他們已經過了對物質追求的階段了,他們更加渴求能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實現個人更高層面的價值體現,此時,物質生活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扎克伯格,儘管是億萬富翁,小扎依然會在路邊跟老婆一起吃快餐:

    顯然,對於像小扎這樣的人來說,生活的“拮据”只是相對於他的身價來說有點過於拮据了,這只是出於對生活的理念不同而已。

  • 2 # 共富匯

    有資產不算資產,有生息資產才是。

    在房價上漲的週期,多數人都把房產視為資產。實際上,多數情況下,人們買的房其實是負債。

    能帶來現金流的是資產,每月得淨流出資金去供的,是負債而不是資產。直到能高價售出的那一刻,它才可以被看作資產。

    對企業來說,現金流大於一切,企業虧損、資不抵債不一定就會死,都還有扭虧為盈的生機,但斷了流卻會馬上就死掉,即使還有些資產、還沒有價值歸零。家庭也一樣。

    所以家庭理財過程中,對資產的積累和擴張、佔有,和對長短期現金流的把控,都是要做的,甚至現金流問題要更重要。

  • 3 # 譚浩俊

    如何看待資產還算充裕,生活卻很拮据的人?

    應當說,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特別表現在房產資產較多的人群,這樣的現象更多,甚至有點普遍。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卻又表現得不盡一致。

    首先是過度投資房產的人。這些人,認定房產是最具有投資價值的,也是最能保值增值和實現財富快速增長的。因此,他們把手上所有的錢,甚至大量負債投資房產。如此一來,手中的資產是越來越多了,身上的負債也可能越來越多,手中能夠支配的錢卻越來越少,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保證。就曾遇到過這樣的人,家中多套房產,卻向同事或朋友借生活費。

    這樣的人,活得有點可憐,也容易被人看不起。

    其次是勉強購買房產或無力購買硬撐著購買房產的人。正常情況下,他們並沒有條件和能力購買房產,可是,面對房價不斷上漲,又擔心今後更難買得起房子,於是,就透支未來,勉強購買了房產。自然,手中也就會十分拮据了。

    再者,就是一些在農村撤鎮並村過程中出現的人群。他們因為拆遷和土地徵用、並村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從原來比較破舊的房產變成了高檔房產,住進了新房。但是,過去所擁有的土地沒有了,蔬菜、養殖、種植等資源也沒有了,從而出現了資產大幅增長,生活水平下降的現象,很多人手中只有房產,沒有資金,生活變得更加拮据了。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形式,比如收藏、比如超前消費、透支消費等,但主要的還是房子帶來的問題比較多。

  • 4 # 陪賺是人生

    我認識一個朋友的父親,他的資產多了不敢說,幾千萬還是有的。他六十多歲的時候得了一場病,把大部分生意都交給他兒子打理了,他本來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可他待著沒事就回老家了,把以前不種的地,又都收了回來,自己開始種地,每天還是早起晚歸的,他兒子回來的時候總是勸他,讓他少種點地,別在把自己累出病來。可他總是說:“幹活累不死人”。而且他穿的衣服就是咱們普通人穿的衣服,基本就是幾十的,超過上百的都很少,現在用的還是老款的諾基亞。吃的就更簡單了,地裡產什麼他就吃什麼,偶爾的買些大米和白麵,肉幾乎不怎麼吃。

    冬天沒事的時候,他也不去市裡住,每天把家裡生的暖暖火火的,叫著和他歲數差不多的一起去打牌。每次他贏錢了一高興,就讓打牌的在他家吃,你想走都不行。如果你見到他你肯定不能把他和身價千萬的老總聯絡在一起。

    就是這麼個身價千萬生活卻很拮据的人,可如果誰家有個打緊著忙的事需要錢,只要找他借,他幾乎沒有不借的,所以在他們村口碑特別的好。我想這樣對自己拮据對他人大方也是他在生意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練出坦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