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醬爆影視製作

    最簡單的辦法:站在一邊看著,不發言,不勸說,只是看著,這樣最有效,惹人關注是小孩子的一貫本事,只要你不那麼關注他了,他就沒脾氣了,不信你試試。

  • 2 # 喵~喵

    千萬不要理他,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讓你滿足他,如果這次你滿足了,下次他還會用這種方法,甚至更嚴重,那時候糾正就更不容易,你們站在他旁邊看著他,等他哭著覺得沒有用處了,平靜了,在去安慰他,不要說太多話,給他喝點水就好了,他知道了你的原則,瞭解了你的底線,就不會用這種方法了,這就是小孩愛哭的道理

  • 3 # 金公木母

    首先,你對孩子的行為已經下了一個定義,叫撒潑

    其次,你對這種行為已經有了初步的方案,叫制服

    接下來你所要問的就是如何制服?

    但是在這裡我要建議家長先從頭捋一下思路,孩子的行為真的是撒潑嗎?真的是無理取鬧嗎?

    我們知道孩子的表達能力通常都比較差,在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的時候,他們往往傾向於用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可能你會說我的孩子已經挺大了,為什麼他還是會用這種比較低端幼稚的方式去表達呢?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就沒有照顧她的感受,一個人所用的策略往往和他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一個經常容易發脾氣的人一定是因為她的成長環境當中,她的經驗告訴她只有她表現出極端的情緒,別人才會開始重視它

    另外一個特別愛發脾氣的孩子,往往在家庭中也有一個特別愛發脾氣的榜樣

    所以說孩子在公共場合下撒潑這是一個症狀,但病因往往是因為長平時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出了問題,家長需要平時就積極的傾聽孩子的訴求,而不是等到孩子每次發脾氣了才去關心。平時溝通沒做到位,導致親子關係不好,父母說的話,再有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像我們和朋友之間的相處也是一樣,關係好的朋友,我們願意聽她勸,關係差勁的,他一開口我們就反感,道理是一樣的

    回到前面的情境中,如果當下孩子正處於極端的情緒當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制服他,因為父母和孩子不是敵人,是親人,是相互愛戀的關係,既然是親人,就不需要用制服這個詞語。覺得應該改為幫助更合適。

    如何幫助孩子恢復情緒?按只有一個,就是接納,需要家長蹲下身來,眼睛平視孩子,真誠的看著他,認真地傾聽他的訴求,如果能夠滿足她,請儘量滿足他的需求。如果孩子提的要求超出了家長的能力範圍,也請用簡短的話語和真誠的語氣告訴他,是什麼原因?無法滿足她,但務必要讓他明白是家長不具備這個能力,而不是他不配得。

    孩子都是善良而寬容的,家長只要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實際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他的內心都會平靜下來,你也會收穫一份越來越堅實的親子關係

    祝你好運!

  • 4 # 欣寶貝兒智慧屋

    我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這個情況,公共場合下,孩子因為某些原因當眾“撒潑哭鬧”,做家長的很是尷尬,那麼如何避免和改善這一情況呢?接下來,欣媽與大家一起學習探討一下。

    首先,出門前跟孩子提前做好約定。

    家長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經歷?家裡的玩具已經很多了,但是孩子在商場看到類似玩具時還要吵著繼續買,不買就哭鬧不止。這就需要家長在出門前就跟孩子提前做好約定,比如說“今天出門不買任何的玩具”,孩子答應約定後再出門,如果孩子到時候不按約定“出牌”,就是不遵守約定,這個情況下,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耐心教育孩子和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堅持原則,遵守約定,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形成一個遵守承諾的好習慣了!

    其次,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為了預防孩子出門後會“撒潑哭鬧”為了防止孩子在出門以後大喊大叫,爸爸媽媽最好是提前準備好一些玩具和孩子喜歡,家長們可以再出門前提前預備好一點玩具、糖果或者孩子喜歡的東西,萬一出現哭鬧情況,家長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出“救濟物品”,有效防止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帶來的尷尬。

    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跟孩子共情。

    當孩子因為我們家長的一些不恰當做法鬧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學著耐心的接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哭鬧的原因,比如說:“媽媽知道你現在特別難過,特別想 ……,是嗎?”當孩子被接納、被認可後,情緒自然就不會那麼激動了。

    第四,找個僻靜的角落讓孩子盡情宣洩。

      當孩子怎麼哄都不停止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找個相對僻靜人少的地方,讓孩子充分發洩出來,當孩子發洩完之後,再耐心的安撫孩子會更容易一些。

  • 5 # 陳靜說育兒

    看到“制服”這兩個字,我心裡就很難過。為什麼一定要制服他呢?

    如果是我,我會把孩子抱到一個僻靜的地方,輕輕撫摸他的後背。等他平靜下來,再說:“寶寶,你看起來好傷心啊?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孩子表達不出來,我會根據自己的觀察說出推測,得到孩子的肯定後,再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剛過世能去丈母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