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誕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效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生產以鞏義黃治窯為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產品數量最多,它的發掘不僅為研究唐三彩的生產過程及製作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研究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作證。 按照《孟津縣誌》載,唐三彩最早出現應該是在清光緒六年(1880)。當時,在洛陽漢魏故城北部邙山上,因為古墓塌陷,出土了一些人、馬、駱駝等不同造型的單彩和多彩釉陶器,但人們並沒有注意這些破碎了的瓷器,更沒有人在意這些塵封了的美麗。他們隨隨便便就把這些陶器處理了,更沒引起當時文物界的關注。有資料記載:“陶器(洛陽)出土最多,如人、馬、駝、牛、飛獸、碗、盤、壺、罐、井臼、灶房等。或素燒,或繪彩釉。製造精美,具美術上之價值。朝代有漢、魏、隋、唐、宋。而最使人感興趣者,實莫如唐代殉葬之人物與馬。其人物,如婦女上服均翻領,猶若西裝。天足著蠻靴,跨馬上,姿態瀟灑,體態健美,絕不類今日女性之盈盈然如風中擺柳也。而馬又特高大,亦不同於今馬。”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勘探隴海鐵路時,人們又發現許多姿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釉陶隨葬器物,同時也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這時候出土的常見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簷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遙想起當年“絲綢之路”上駝鈴叮噹的情景。 唐代是中國封建朝代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組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多隻有單色釉。最多就是雙色釉的並用,在中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有人考證,這和唐代審美觀點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包容了外來的多種文化,這個時候不論是繪畫、還是陶瓷,以及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的文化時代。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首先是緣於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其二是隨著當時王公貴族官員生活的腐化,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作為一種明器,又為冥器,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就連民間的陪葬品中也有唐三彩。 唐三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動物中又以馬和駱駝居多。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頸部比較寬。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透過馬的眼部的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紅、綠、白三色交錯、間錯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在唐代是首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誕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效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生產以鞏義黃治窯為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產品數量最多,它的發掘不僅為研究唐三彩的生產過程及製作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研究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作證。 按照《孟津縣誌》載,唐三彩最早出現應該是在清光緒六年(1880)。當時,在洛陽漢魏故城北部邙山上,因為古墓塌陷,出土了一些人、馬、駱駝等不同造型的單彩和多彩釉陶器,但人們並沒有注意這些破碎了的瓷器,更沒有人在意這些塵封了的美麗。他們隨隨便便就把這些陶器處理了,更沒引起當時文物界的關注。有資料記載:“陶器(洛陽)出土最多,如人、馬、駝、牛、飛獸、碗、盤、壺、罐、井臼、灶房等。或素燒,或繪彩釉。製造精美,具美術上之價值。朝代有漢、魏、隋、唐、宋。而最使人感興趣者,實莫如唐代殉葬之人物與馬。其人物,如婦女上服均翻領,猶若西裝。天足著蠻靴,跨馬上,姿態瀟灑,體態健美,絕不類今日女性之盈盈然如風中擺柳也。而馬又特高大,亦不同於今馬。”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勘探隴海鐵路時,人們又發現許多姿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釉陶隨葬器物,同時也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這時候出土的常見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簷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遙想起當年“絲綢之路”上駝鈴叮噹的情景。 唐代是中國封建朝代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組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多隻有單色釉。最多就是雙色釉的並用,在中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有人考證,這和唐代審美觀點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包容了外來的多種文化,這個時候不論是繪畫、還是陶瓷,以及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的文化時代。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首先是緣於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其二是隨著當時王公貴族官員生活的腐化,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作為一種明器,又為冥器,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就連民間的陪葬品中也有唐三彩。 唐三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動物中又以馬和駱駝居多。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頸部比較寬。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透過馬的眼部的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紅、綠、白三色交錯、間錯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在唐代是首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