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章魚侃房
-
2 # 夢醒時分82994
俄羅斯對波羅的海三國、芬蘭和波蘭的執著,可以從國家戰略的發展以及歷史遺留問題來解釋
1、俄羅斯的國家戰略:俄羅斯自從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時,就為俄羅斯的擴張方向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彼得大帝繼位前,俄羅斯就是歐洲的農村,是貧窮、落後、無知的代名詞,歐洲國家普遍都看不起俄羅斯,當時歐洲人認為俄羅斯被蒙古統治時期,蒙古人與俄羅斯人的融合,導致俄羅斯人的血液裡打下深深的蒙古人的烙印,在崇尚血統高貴的歐洲人看來,俄羅斯人就是歐洲的低等民族。彼得大帝繼位後,為俄羅斯落後的現況感到十分窘迫,因此彼得大帝為俄羅斯制定了向東方前進,學習歐洲的先進文化,改善俄羅斯貧窮落後的面貌,努力的融入歐洲大家庭中。在彼得大帝繼位前,聖彼得堡還是一塊剛從北歐霸主瑞典手中搶下的一塊波羅的海的沼澤地,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但是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看中了這塊地方戰略意義,它就是俄羅斯進軍東方的跳板,只有經營好聖彼得堡才能讓俄羅斯崛起。因此,彼得大帝為這片沼澤地起名為聖彼得堡,並將首都從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開啟了俄羅斯的現代化歷程,開拓東方的勢力範圍,更進一步的靠近歐洲,一步步融入歐洲成為俄羅斯歷代統治者的戰略國策。自從俄羅斯遷都聖彼得堡以後,為了首都的安全防衛角度來看,俄羅斯必須要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才能開啟俄羅斯帝國的新篇章,因此對波羅的海沿岸的領土有著很深的訴求,從十七世紀一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逐漸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成為歐洲實質意義上的大國。蘇聯解體後,原先的體系被打碎,各個加盟國都獨立以後,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領地僅剩聖彼得堡和加里林格勒,加里林格勒作為二戰後從德國嘴裡搶下的肥肉,俄羅斯沒有倆他分給加盟國的小兄弟,而是獨享這份美味,並遷入很多俄羅斯人,原來的普魯士的首府再也看不到德意志的身影。蘇聯解體後,加里林格勒成為俄羅斯的一塊飛地,陸路進去加里林格勒必須經過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想恢復昔日的榮光,就必須要在波羅的海再次崛起,才能成為歐洲的強國。
2、民族因素:在古代時期,在中東歐生活的人被當時的歐洲人稱之為斯拉夫人,後來斯拉夫人經過遷徙繁衍,逐步形成了三個種族,分別是位於南歐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位於中東歐平原的西斯拉夫人和位於俄羅斯的東斯拉夫人。,因此波羅的海沿岸的各華人的種族和俄羅斯是血緣近親。俄羅斯的歷代統治者都有一個宏偉的理想,就是將整個斯拉夫民族統一,形成一個斯拉夫民族的大國,這樣就會打破歐洲的地緣政治割據,身邊站著一個斯拉夫巨鱷,歐洲的傳統強國都會感到不寒而慄。因此,歐洲各國形成一個統一的戰略共識,必須利用斯拉夫民族之間的差異來逐漸分解這個斯拉夫巨人,因此二戰後蘇聯實現了幾百年來奮鬥的目標,所有的斯拉夫人都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形成一個有著共同信仰的聯盟。這個聯盟的喘息就在歐洲的耳邊,因此美國和歐洲聯起手來組成聯盟來抵擋斯拉夫人聯盟的壓力,歐洲和美國成立北約的初衷就是抵擋斯拉夫聯盟的軍事壓力。蘇聯解體後,北約繼續對俄羅斯施加壓力,將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逐步納入北約體系,在俄羅斯家門口將這隻北極熊困住,這也是俄羅斯大國發展的困境,只有打通波羅的海的通道,俄羅斯才有國家的戰略發展空間。因此,俄羅斯現在仍對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和芬蘭十分的執著,這是俄羅斯再次崛起的命脈,可以已經不再掌握在俄羅斯人自己的手裡。
回覆列表
進入21世紀以後,原先最強的社會主義老大哥的日子貌似有點不好過。好不容易通過出口能源,豐富的儲備,才讓雪上加霜的經濟有了一些起色,但是隨後的油價暴跌和西方世界因為克里米亞問題對其經濟戰爭使俄羅斯再次從神壇掉下。成為世界的棄兒。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一直在吃當年前蘇聯的老底子,與西方國家硬剛。
回到今天的題幹,俄國為什麼對於東方有著這麼大興趣我們透過章魚的一個模型進行拆分(歷史-地理-軍事-人文):
歷史層面:在其前身沙皇俄國時期,是他們的統治者透過無數次與這些民族發生戰爭,才一寸一寸奪回來的。包括北方戰爭和瑞典打,蘇芬戰爭和芬蘭幹,以及二戰時候與德國法西斯剛,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才勉強取得對於這些地域的統治權。卻因為冷戰失敗和蘇聯華約解體而不見蹤影。再加上這些東方鄰國一個個對西方投懷送抱,自然會不甘心和警惕。
地理層面:俄羅斯雖然地跨亞歐兩洲,幅員遼闊。但是其核心區域,卻還在歐洲。大城市聖彼得堡就剛好離邊境線只有幾百公里的距離。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問題,肯定要比西部邊境要上心的多。其次,波羅的海沿岸有著難得不凍港,在今天海運為王的大環境下,這裡顯得尤為重要。
軍事層面:這個和地理有些重合,其實就是關心戰略縱深的問題,能讓國防力量有大餘時間可以準備應對沖突爆發。
文化層面:其實這個因素所佔比例較少,但是東方都屬於大斯拉夫和東正教的文化圈,作為斯拉夫人中最強大的一支,自然對所有斯拉夫領土都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