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ANK王子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曹操很久以前就盯上司馬懿了。
早在建安六年,曹操就從冀州別駕崔琰的口中,聽說司馬懿有過人的才智膽識。曹操當時剛剛掌握大權,需要人才,就召他來效力。
司馬懿出身於大士族,而曹操的養父卻是個宦官,他就自恃清高,不願從命,就說自己身患風痺、起居不便,拒絕應召。 曹操生性多疑,認為司馬懿是找藉口推辭,非常生氣,派武藝高強的部下假扮成刺客去察證。夜裡,刺客潛入了司馬府,暗中觀察,看到司馬懿躺在床上。刺客揮刀劈下,假若是裝病,司馬懿必然會招架躲閃。可司馬懿一動未動,刺客認為他確實患了重病,回稟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再次徵辟司馬懿,對奉命去召司馬懿的使臣說:“如果他再敢推脫不來,就立即把他抓捕起來。”
曹操此時已獨攬大權,權傾朝野,司馬懿知道,再敢端架子,曹操殺他都不帶皺眉頭的。 曹操任命司馬懿做為丞相府的文學掾。
這個“文學掾”是個什麼官官呢?就是教導世子某方面知識的輔導老師,從七品,小得不能再小了。
從此,司馬懿就和曹丕朝夕相處,私交還不錯。曹操覺得他工作還幹得挺好,就升他做了主簿。
這個“主薄”又是個什麼官官?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府衙都有這麼個職位,相當於丞相府的辦公室秘書長,以前楊修就是幹這個,呂布,陳琳,龐統也都當過主薄,很出人才的職位。正七品,也比較可憐,但是,有參贊政務的權力了。
曹操認為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鷹視狼顧,有雄豪之志,並非甘居臣下之人,就心存憂慮,覺得他將來有可能干預曹家政權,會成為禍患。
但曹丕比較看重司馬懿,對他多方保護,免於受害。
司馬懿也感覺到曹操對他起了疑心,就裝出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每天勤奮工作,不關注政治,謹小慎微。曹操才逐步減少了警惕。
公元219年,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殺死龐德,直逼樊城。曹操深知關羽的能力,非常驚慌,甚至與群臣商議,打算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
司馬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于禁等的失敗是遭到天災,並非是魏國的軍事能力太弱而導致的。對於魏國來說,損失並不算很大。如果遷都,既是示弱,也會引起淮沔民眾得騷亂。劉備與孫權,表面上結盟而實則互相猜忌。關羽得志,則孫權必然會感覺不安。如果派使臣去與孫權聯絡,請吳軍趁機抄關羽的後 路,樊城之圍自然可解。
曹操非常贊同這個計策,就派使臣前往東吳,請孫權襲擊關羽後方。
果然,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殺。樊城則轉危為安。
我們來分析一下司馬懿這個計策的高明之處。
一、看透了孫劉聯盟的實質,是建立在利益和平衡上的,雙方都不願意看到對方的強大。
二、借用了東吳之力,而解了樊城之圍。借孫權之手,殺了關羽,消除了兵患。
三、破壞和瓦解了孫劉聯盟。
這就充分說明,司馬懿能夠站在三國的大格局上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是個戰略型的人才,非常難得。
第二年,曹操死於洛陽軍中。
那曹操為什麼臨死前不殺掉司馬懿,以消除後患呢?
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曹操認為司馬懿是個難得的能從大格局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戰略型人才,輕易殺掉他,太可惜了。到後期,魏蜀吳三方,像這樣的人才已經很少見了。
二、曹操已是魏王,曹丕將繼承他的王爵,曹操要做“文王”,那就意味著曹丕要做“武王”,代漢自立,殺掉司馬懿,就得罪了一部分大士族,給曹丕未來篡漢而減少了助力,卻增加了阻力。
三、曹操相信曹丕的能力,完全能夠控制住司馬懿的野心,隨時都能收拾掉他。
四、曹操認為,自己的老戰友和老部下,曹氏的宗親們都身居要職,也忠於曹丕,他們的勢力強大,完全能夠制伏司馬懿。
曹操唯一沒有料到的是:司馬懿居然能夠活那麼久,這是誰也不能預想的。
司馬懿最大的優勢就是他超長的壽命,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還熬死了曹真和諸葛亮。
他所有內內外外的敵人都敗給了他鐵烏龜一般的長壽。
回覆列表
曹操用人和劉備用人有個很大的區別,劉備用人首先得有德,第二是才是才。而曹操卻是才排第一,至於有沒有德往後放放。亂世之中,曹操認為只要是能為我所用的才我得先都用上,畢竟不是太平盛世治理一方土地,更彰顯的是在亂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面。所以回過頭來講,曹操為什麼沒有殺司馬懿,那主要還是覺得司馬懿有才,在他統一大業中能起重要的作用,同時他也防著司馬懿,至少在他活著時完全駕馭著這隻老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