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如下:1,蛇(27%);2,蜘蛛(9.5%);3,鱷魚(45%);4,獅(4.5%)。5,鼠(4%);6,臭鼬(3%);7,大猩猩(3%);8,犀牛(3%);9,河馬(2.5%);10,虎(2.5%)。 這些動物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徵:它們都十分危險。鱷魚,獅和虎都屬食肉類,是嗜殺成性的動物。大猩猩、犀牛和河馬一旦被激怒也很可能傷害人。臭鼬老是進行瘋狂的化學戰,老鼠傳播疾病,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毒蛇和毒蜘蛛也很危險。 這些動物中的大多數都沒有討人喜愛的前10名動物所特有的人格特徵。只有獅子和大猩猩例外。在討人喜愛的前10名動物和令人憎恨的前1O名動物中,唯有獅子在兩邊都榜上有名。兒童對獅子愛恨交織的反應是因為獅子奇特地綜合了迷人的人格特徵和兇猛殘暴的食肉本性。大猩猩有豐富的人格特徵;可惜其面部表情使人感到它帶有攻擊性,令人望而生畏。這只不過是它骨骼結構造成的偶然印象而已,其實與它真實(相當溫和)的本性無關。再加上它身強力壯,這使它立刻成了兇惡殘暴的最好象徵。 兒童對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所作出的反應,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這就是普遍厭惡蛇和蜘蛛。僅僅是因為它們都有毒,這是難以解釋清楚的,一定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它們令人厭惡的原因時發現,蛇令人憎恨是因為它“滑膩而又骯髒”;而蜘蛛令人厭惡則是因為它“多毛而又爬行”。這肯定意味著它們具有某種強烈的象徵意義,或者是我們人類生來就具有躲避這類動物的強烈反應。 長期以來蛇一直被視為男性生殖器的象徵。既然是有毒的生殖器;它就表示令人厭惡的性慾。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蛇不受歡迎的原因。但僅此一點是不夠的。如果我們考察4—14歲兒童對蛇的憎恨就會發現,蛇不受歡迎的高峰很早,在青春發育期以前就達到高峰期。甚至在兒童4歲時憎恨蛇的比例就很高——大約是3O%。其後,人數比例逐漸上升,6歲時達到頂峰。從此開始,比例才逐漸下降。到了14歲,其比例遠遠低於20%。儘管在各個年齡階段女孩的反應較男孩略為強烈,但男女反應之間的區別並不顯著。青春發育期似乎也不對少男少女的反應產生影響。 這一證據表明,僅僅把蛇當作強烈的性的象徵是難以令人接受的。看來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性,人類對蛇形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反感。這不僅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在十分幼小時對蛇就非常厭惡,而且還能解釋,在對動物的反應中為什麼唯獨對蛇特別憎恨。這與我們所瞭解的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反應相吻合。這些動物不僅同樣懼怕蛇,而且從小就表現出這種恐懼。在很小的猿身上固然看不到這種現象,然而一旦它們長到幾歲,開始離開母親安全的懷抱作短暫的出遊時,這種恐懼感便已形成。顯然,對蛇的反感對它們自身的生存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人類祖先的生存也從中受益匪淺。儘管如此,仍然有人認為對蛇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個人後天學習的結果。據說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飼養的小黑猩猩第一次看到蛇時,它不會作出害怕的反應。但這些實驗說服力不強。其中一些實驗使用的黑猩猩年齡太小。如果幾年後再做試驗可能就會看到害怕的反應。另一方面,隔離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使幼小的動物智力發展受到阻礙。這類試驗的根據是從根本上誤解了先天反應的性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如果處於封閉的環境中,動物先天的反應也是無法成熟起來的。應該將這類反應看成是先天的易感性。要形成對蛇的反應,幼小的黑猩猩或兒童必須在早期與各種可怕的物體打交道,逐漸學會對這些事物作出否定的反應。相比之下,兒童對蛇的反應表現出更多的先天因素。兒童對蛇的恐懼大大超過對其他動物的恐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先天因素。正常的小黑猩猩看到蛇所產生的恐懼和人類對蛇的憎恨是很難從其他方面來作解釋的。 兒童對蜘蛛的反應又有不同,有十分明顯的性別差異。從4歲到14歲期間,男孩憎恨蜘蛛的比例逐漸增加,但增長緩慢。到青春發育期為止,女孩中憎恨蜘蛛的比例與男孩相當,此後才急劇增多。到了14歲,女孩憎恨蜘蛛的比例已兩倍於男孩。這裡面似乎有十分重要的象徵因素。從人的進化來看,毒蜘蛛對兩種性別應同樣危險。男女兩方都可能對蜘蛛有先天的反應,也可能沒有先天的反應。但先天的反應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在青春發育期憎恨蜘蛛的女孩要急劇增多。唯一的線索是女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蜘蛛是骯髒的、毛茸茸的傢伙。在青春發育期,男女青年體毛開始萌生。對於青少年來說體毛是主要的一種雄性特徵。固而與男孩相比,少女對身體長毛更容易感到煩躁不安(無意識的)。與蒼蠅一類的小動物相比,蜘蛛細長的腿更象毛髮,更加刺眼。結果蜘蛛成了體毛最理想的象徵。摘自:《裸猿》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裸猿 (豆瓣)
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如下:1,蛇(27%);2,蜘蛛(9.5%);3,鱷魚(45%);4,獅(4.5%)。5,鼠(4%);6,臭鼬(3%);7,大猩猩(3%);8,犀牛(3%);9,河馬(2.5%);10,虎(2.5%)。 這些動物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徵:它們都十分危險。鱷魚,獅和虎都屬食肉類,是嗜殺成性的動物。大猩猩、犀牛和河馬一旦被激怒也很可能傷害人。臭鼬老是進行瘋狂的化學戰,老鼠傳播疾病,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毒蛇和毒蜘蛛也很危險。 這些動物中的大多數都沒有討人喜愛的前10名動物所特有的人格特徵。只有獅子和大猩猩例外。在討人喜愛的前10名動物和令人憎恨的前1O名動物中,唯有獅子在兩邊都榜上有名。兒童對獅子愛恨交織的反應是因為獅子奇特地綜合了迷人的人格特徵和兇猛殘暴的食肉本性。大猩猩有豐富的人格特徵;可惜其面部表情使人感到它帶有攻擊性,令人望而生畏。這只不過是它骨骼結構造成的偶然印象而已,其實與它真實(相當溫和)的本性無關。再加上它身強力壯,這使它立刻成了兇惡殘暴的最好象徵。 兒童對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所作出的反應,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這就是普遍厭惡蛇和蜘蛛。僅僅是因為它們都有毒,這是難以解釋清楚的,一定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它們令人厭惡的原因時發現,蛇令人憎恨是因為它“滑膩而又骯髒”;而蜘蛛令人厭惡則是因為它“多毛而又爬行”。這肯定意味著它們具有某種強烈的象徵意義,或者是我們人類生來就具有躲避這類動物的強烈反應。 長期以來蛇一直被視為男性生殖器的象徵。既然是有毒的生殖器;它就表示令人厭惡的性慾。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蛇不受歡迎的原因。但僅此一點是不夠的。如果我們考察4—14歲兒童對蛇的憎恨就會發現,蛇不受歡迎的高峰很早,在青春發育期以前就達到高峰期。甚至在兒童4歲時憎恨蛇的比例就很高——大約是3O%。其後,人數比例逐漸上升,6歲時達到頂峰。從此開始,比例才逐漸下降。到了14歲,其比例遠遠低於20%。儘管在各個年齡階段女孩的反應較男孩略為強烈,但男女反應之間的區別並不顯著。青春發育期似乎也不對少男少女的反應產生影響。 這一證據表明,僅僅把蛇當作強烈的性的象徵是難以令人接受的。看來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性,人類對蛇形的東西有一種天生的反感。這不僅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在十分幼小時對蛇就非常厭惡,而且還能解釋,在對動物的反應中為什麼唯獨對蛇特別憎恨。這與我們所瞭解的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反應相吻合。這些動物不僅同樣懼怕蛇,而且從小就表現出這種恐懼。在很小的猿身上固然看不到這種現象,然而一旦它們長到幾歲,開始離開母親安全的懷抱作短暫的出遊時,這種恐懼感便已形成。顯然,對蛇的反感對它們自身的生存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人類祖先的生存也從中受益匪淺。儘管如此,仍然有人認為對蛇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個人後天學習的結果。據說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飼養的小黑猩猩第一次看到蛇時,它不會作出害怕的反應。但這些實驗說服力不強。其中一些實驗使用的黑猩猩年齡太小。如果幾年後再做試驗可能就會看到害怕的反應。另一方面,隔離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使幼小的動物智力發展受到阻礙。這類試驗的根據是從根本上誤解了先天反應的性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如果處於封閉的環境中,動物先天的反應也是無法成熟起來的。應該將這類反應看成是先天的易感性。要形成對蛇的反應,幼小的黑猩猩或兒童必須在早期與各種可怕的物體打交道,逐漸學會對這些事物作出否定的反應。相比之下,兒童對蛇的反應表現出更多的先天因素。兒童對蛇的恐懼大大超過對其他動物的恐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先天因素。正常的小黑猩猩看到蛇所產生的恐懼和人類對蛇的憎恨是很難從其他方面來作解釋的。 兒童對蜘蛛的反應又有不同,有十分明顯的性別差異。從4歲到14歲期間,男孩憎恨蜘蛛的比例逐漸增加,但增長緩慢。到青春發育期為止,女孩中憎恨蜘蛛的比例與男孩相當,此後才急劇增多。到了14歲,女孩憎恨蜘蛛的比例已兩倍於男孩。這裡面似乎有十分重要的象徵因素。從人的進化來看,毒蜘蛛對兩種性別應同樣危險。男女兩方都可能對蜘蛛有先天的反應,也可能沒有先天的反應。但先天的反應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在青春發育期憎恨蜘蛛的女孩要急劇增多。唯一的線索是女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蜘蛛是骯髒的、毛茸茸的傢伙。在青春發育期,男女青年體毛開始萌生。對於青少年來說體毛是主要的一種雄性特徵。固而與男孩相比,少女對身體長毛更容易感到煩躁不安(無意識的)。與蒼蠅一類的小動物相比,蜘蛛細長的腿更象毛髮,更加刺眼。結果蜘蛛成了體毛最理想的象徵。摘自:《裸猿》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裸猿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