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宋安之
甲申之變,是指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明朝結束其全國性政權統治,而關外滿清趁此大亂入關的歷史事件。
明朝的全國性政權正統歷史當然是止於甲申之變,所以今天我們的歷史書上都是記載明朝是1368年—1644年,共計276年。
如果不以全國性政權正統論的話,明朝歷史應該到1683年。
1644年清軍入關後,南方明朝殘餘勢力先後擁立了明朝四位藩王建立了南明小朝廷,與清軍展開了拉鋸戰。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1683年臺灣明鄭降清,明朝的歷史才算徹底結束。
南明小朝廷是1644年甲申之變後最為正統的朝代,比之滿清、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要更具有正統性。可惜因為延續了明末黨爭及其擁立藩王血統不正等原因,南明不僅沒有北伐復興明朝,更是為清朝所滅。
清朝滅掉所有割據勢力以後,自然是正統。所以明朝的全國性政權正統統治歷史只能截止到1644年。
-
3 # 青言論史
有關明朝到底完在哪一年,這似乎沒有爭議,就是1644年的甲申之變。但是之所以現在又重新翻出來,就是因為縱向比較一下,尤其是和四百年前的南宋一比較,就會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南宋的滅亡節點,一般認為是1279年,崖山之戰失敗。而在1276年,南宋的國都臨安就已經被蒙古人攻破了。以此類推,明朝國都北京和南京分別是在1644、1645年被攻陷的,但是明朝最後一個流亡政府,卻不是在首都覆滅就此告終的。
那是在1661年,流亡緬甸的永曆皇帝在經歷了咒水之難以後,終於被反覆無常的緬甸政府送給了吳三桂,以一根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最後一個割據一方的南明朝廷,它的覆滅標誌著南明從此作古。有很多人,也以永曆罹難的這一年,1661年作為明代覆亡的標誌。
然而為什麼後來的史學觀點都認為崇禎上吊就是明朝滅亡了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政治需要。清朝的統治者根本不能允許承認這個流亡政府是合法的政府。而出於“做婊子還要立牌坊”的目的,又必須承認明朝統治的一定合法性(否則得國不正),因此,就只能抬高崇禎,又貶低南明政府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明代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其歷史的終結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但作為一個政權的落幕,則是在爾後的十七年。
回覆列表
1644年(即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明朝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衝突十分激烈。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圍攻北京城,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在北京城上吊自殺。隨後,李自成率軍進入北京,宣告存在了270多年的大明王朝滅亡,因為這一年是農曆甲申年,所以歷史學界通常將這次事變稱為甲申之變。
(李自成)
甲申事變的發生其實並不是偶然的,其中兩個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末農民起義和明清(金)之間的戰爭。在崇禎十四年到十五年之間,明朝和大金進行戰爭無法分身,李自成藉助機會迅速集結起來了龐大的農民起義軍隊伍,浩浩蕩蕩進行起義,並在崇禎十七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後向北京進發。當時,明朝廷內部有一部分大臣建議崇禎皇帝“南遷”,但是遭到了另一部分的大臣的反對,還有一些大臣提議退守山海關,但也被否定。由於明廷內部意見無法統一,大臣之間互相推諉責任,耽誤了援救北京的時機,遂導致了甲申之變的發生。
(多爾袞朝服像)
甲申之變發生後,清朝(金)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向北京發起進攻,並獲得了吳三桂的支援和幫助,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也正是因為如此,吳三桂在被後人的評價當中被大多數人所“詬病”。隨後,順治在多爾袞的擁立下在北京順利登基,定北京為都城,中國的歷史進入了長達200多年的清朝時期。
(順治皇帝像)
就這樣,中國的歷史在這一年的短短几個月時間裡發生了鉅變,京城皇位三易其主。除了皇位的更迭,朝代的變換,據說在這一年還發生了狂風和地震等重大天災,加之戰亂紛繁,可以說,甲申之變的發生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
參考資料:
1、(清)谷應泰著;楊暘等譯評. 白話精評明史紀事本末[M]. 遼瀋書社, 1994.07.
2、姚蓉著. 明末雲間三子研究[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5.
3、胡克誠,張莉編著;金開誠主編. 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吳三桂降清 上[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01.
4、門巋主編.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3.05.
5、王思治,呂元驄.甲申之變與清軍入關[J].清史研究,1994(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