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根拜祖
-
2 # 北斗真人
張良與韓信都是歷史名人,論誰歷害要分場合,大概可以幾個方面對比。
一,謀人。
張良強,韓信弱。
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揣人心,張良與蕭何有得一拼,韓信粗心些,不細膩,容易吃虧。
二,謀事。
張良與韓信差不多。
對事不對人,韓信也是聰明人,不輸張良。
三,戰鬥。
韓信勝,張良弱。
直接對壘,是靠智力與體力蠻力的,這方面張良不如韓大哥。
四,戰爭。
韓信與張良差不多,戰爭是軍隊大作戰,謀人,謀事,謀戰都來了,雙方基本上可以互補優勢。
五,戰略。
韓信=張良。
都是戰略高手。
六,謀天。
張良強,韓信弱。
張良看大勢者,不拘小節,如當今所謂的先知先覺,韓信看不清,在局裡,偶爾出來看一下。
張良一生平安,韓信結局淒涼。
可嘆,可悲。可贊,可歌。
這兩個人工作分工不同,很難直接對比。韓信是兵家,他的工作領域是透過戰爭解決問題;張良是戰略家,透過政治解決問題。
兵家和戰略家的區別《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句話點出了三類人不同的工作性質,及各自的地位。伐謀者即戰略家,伐交者即外交家,伐兵者即兵家(軍事家),攻城者即將士。
孫武子認為,最高明的戰爭,就是透過戰略謀劃解決問題。次一等的就是透過外交手段,不戰而勝。再次一點的就是透過兵法,讓自己在戰爭中處於優勢地位。最差的就是攻城掠地。
顯然,戰略家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兵家!
孫武子認為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慎戰,不戰而勝才是最大的勝利。
兵家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運用計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對方短板,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回報。本質上還是戰,解決的是“如何戰”的問題。
而戰略家也不一樣,他首先考慮的不是“戰”,而是“不戰”,透過政治手段,達到不戰而勝的結果,或者達到“兵馬未動天下定”的結果。
以諸葛亮為例,他的《隆中對》就是最典型的戰略謀劃。諸葛亮認為,別看劉備現在四處流浪,只要方向對了,局面立刻大變。那就是佔據荊襄,西取巴蜀,立刻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不用動刀槍,諸葛亮在書房就已經替落魄的劉備,謀好了出路!一句話,遠超百萬雄獅,這就是戰略家乾的事。
張良與韓信的“績效對比”從工作性質的區別,就可以看出,張良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韓信!
工作重要性不等於實際貢獻,那麼他們的實際貢獻又是怎麼樣的呢?
先看韓信。韓信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平定了燕趙之地,讓劉邦避免了東、北兩面受敵的窘境。同時他從北面出發,有效牽制了項羽的兵力。
尤其是在取得齊地後,項羽實際面臨三面圍攻,敗局已定!
除了這些,劉邦能在一次次慘敗後,再度崛起,與韓信提供了大量訓練有素計程車兵關係很大。
所以,單從軍事角度,韓信無疑是劉邦的擎天博玉柱。
張良不像諸葛亮那麼光芒四射,甚至不如韓信那麼功績顯赫,他的功勞是隱性的。
比如,劉邦西進受阻,是張良的計謀讓劉邦不戰而勝,勝利攻入關中。比如鴻門宴前,張良巧妙的謀劃,讓殺機之宴變成了和平之宴。再比如分封中討要關中,及毀棧道,為劉邦謀好了出關出關之局。
在楚漢戰爭中,張良又給心灰意冷的劉邦,獻上“下邑之謀”,形成劉邦與彭越、英布、韓信的“四方聯盟”,共圍項羽的格局。他又及時阻止了酈食其提出的分封天下,避免了劉邦的滅頂之災。
在對項羽實施最後總決戰時,張良又獻計“虛封”韓信和彭越,調動二人出兵給了項羽最後一擊。
這些攻擊,都是藏於帷幄之中,不似攻城略地那麼顯性,但機會都是決定劉邦生死的關鍵性謀劃。
所以,他們二人都是各自領域裡,出色的人才,都對劉邦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良與韓信的人生高度對比不過,劉邦冊封功臣,張良卻遠遠不如韓信地位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張良的睿智,他知道取得天下後,皇權與功臣派之間,必然會產生激烈衝突。所以,他及時抽身,遠離政治,明哲保身!
韓信的人生格局顯然不夠高,他太專注於個人的得失,不光不能做到避禍,反而引火燒身,最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由此可見,韓信的為人格局,與張良相比差得太遠!
結論從以上分析可知,韓信與張良一樣,都是各自領域裡傑出的人才,都為劉邦做出了不休功勳。但從貢獻的重要程度,以及兩人的人生格局,韓信顯然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