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著調先生
-
2 # 微笑吧188
北宋黨的發生的背景是宋神宗時國家積弱,國庫空虛,宋神宗用王安石為相,實行改革,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保甲法等,立意雖好,執行不當,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反對,要廢新法,兩派相爭。很多人說蘇軾是舊黨一派的,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蘇軾並不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反對的是王安石變法變得太急,太快,急功近利,他既不支援新黨也不支援舊黨,所以他的位置就很尷尬。後來也成了黨爭的犧牲品,被貶流放。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看,蘇軾的一生遭貶謫是他的大不幸,卻是文化人的大幸。試想如果他只是在朝做一個庸俗的官吏,沒有了那樣的貶謫經歷,如何會寫出傳頌千古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等名句。蘇軾自己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所以說北宋黨爭從側面上成就了蘇軾文學上的巔峰。
-
3 # 夏瞄淺談
書本上,歷史上,蘇軾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幾乎大部分都在“烏臺詩案”發生後創作的。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蘇軾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對王安石變法其實還是反對遠大於支援的,這個在《宋史·王安石傳》及《宋史·蘇軾傳》中都可以找到證據的,因為一方面怕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王安石變法操之過急、用人不當、後期在執行中就慢慢變了樣。
但是,蘇軾確實是一個好的公務員,關於百姓,他一刻也不曾忘過,不管是在京城,在杭州,在黃州,仍是最終被貶海南,不管他有權力仍是沒權力,他都極力為百姓幹事,造福一方。他自稱是“站立望田野,悲歌為黎民”。 關於世上的人,他信任他們都是好人,他以一顆好心看待國際,哪怕是政治上與他不好的人,私下裡仍可成為朋友。
北宋黨爭和他的“真”性情導致了他屢遭貶低斥責的悲劇。但正是這份遭遇,使他心中無所掛念,胸懷坦蕩,雖累遭衝擊而達觀情懷不變,故在詩詞造詣上奔放暢達。借王水照先生一句話來說說“保持一己真率的特性,尋求無飾的天然品格,是蘇軾人生觀、文學觀構成的中心。”
可以說,北宋黨爭“烏臺詩案”是蘇軾生命中的一個繭,在經歷過以後,蘇軾才真正成為我們眼中的蘇軾,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
-
4 # 自樂堂主
蘇軾一生,歷經北宋仁、神、英、哲、徽五朝。期間,黨爭政爭不斷,朝中人事頻繁變動。蘇軾做為被牽連者和受害者,一生仕途坎坷,九次被貶謫流放。他多半生在顛沛流離、疲於奔命中度過。正向他自己自嘲所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命運多舛,長期在貧病交加中掙扎的人。卻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多方面,取得了令後人難以企及的巨大成就,走向了人生的輝煌。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和光榮。
蘇東坡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恐怕主要基於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天分。不可否認,蘇東坡在文學藝術方面,有著極高的天分。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沒有這樣的天分,你即使再努力,再刻苦,也不一定能取得如此高的巨大的成就。
二是,他罕見的豁達、灑脫和浩然正氣。正是這一精神,才使他在艱苦的困境中,不僅頑強的活了下來。而且,還把這種曠達豪放之情,化入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之中。進而,形成了他曠達、豪放的詞風,在詞壇開宗立派,成一代領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如東施之效捧心也。”
三是,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國家不幸詩家幸”。蘇東坡一生不幸,其根源就是北宋的黨爭。黨爭,使他從35歲開始,一次又一次的被貶謫流放,一直到他死。從這個層面講,正是黨爭造成的他的人生不幸, 才玉成成了他詩家的大幸。你看,他的那些千古名篇,都是在貶謫流放之地寫成的:
在青州,他寫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在密州,他寫了《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在徐州,他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黃州,他寫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
從以上可以看出,蘇東坡每一次貶謫流放,必有佳作迭出。
人生就是這樣悖論:黨爭,無疑造成了蘇軾的人生不幸。而恰恰又是這不幸的影響,成就了他的文學創作,登上了輝煌的高峰。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
正向蘇東坡自己說的:“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生而亡矣。故在天而為星辰,在地而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回覆列表
北宋新舊黨爭直接引發了烏臺詩案,導致蘇軾入獄被貶黜,猶如江北之雁,迫而南飛。
官場失意,加上心中不平,屢遭變故,又加深人生體會。視野遂開,心胸遂大。
受了打擊而不頹廢,相反,還找到人生樂趣,這無疑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起了作用。坐禪論道,蘇軾樂哉悠哉。這才有了多少好詩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