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觀察
-
2 # 新年快樂162
不是主要原因,1,日本想解決完中國利用中國對人力物力在對付蘇聯,結果美國一直背後支援中國,導致在中國的戰事不利。2,因為美國的制載導致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出現問題,特別是石油的短缺。3,日本本土沒有資源,打美國就是想要石油和戰爭所需的必需品。所以以以上幾點日本不打蘇聯不是不想打是沒有資源去打,和他的戰略沒有問題的,他只能這樣去做,也是命吧。
-
3 # 隔壁許叔叔
感謝邀請,嚇阻這個詞不恰當。但是改變了日軍總部的戰略方向是實際存在的。日軍大本營之前一直在南下和北上之間舉棋不定,此戰發現蘇聯居然在遠東還部署如此多的機械化部隊,並且日軍在坦克質量上是不如蘇軍的。而且西伯利亞的氣候,補給線也是日軍耗不起的。南下和北上其實是兩杯毒酒,南下藥性慢一些罷了
-
4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這個問題問的很片面。諾門坎之戰,根本就沒有什麼“嚇阻了日軍北上的信心”。相反,關東軍在諾門坎之戰後,報復之心更加強烈,在德軍與蘇軍鏖戰之時,在中國東北日軍隨時都想北上報當年的諾門坎之仇。
在1942年6月24日,日本陸軍組建了日本陸軍歷史上唯一一個裝甲兵團,這就是機甲軍。成立機甲軍的目的不言自明。只要等待北進入的命令下達到前線的時候,這個機甲軍就會隨當時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一起殺向西伯利亞地區。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一直就在擴充自己的實力。目的就是為了進攻蘇聯。
諾門坎之戰的作用雖然有,但是其副作用帶來的更大,比所謂的“諾門坎打掉了日軍北進計劃的信心”,更讓蘇聯人害怕。
諾門坎之戰後,日本軍隊可謂是痛定思痛。日本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裝甲力量薄弱和運輸能力差。因此,在戰後,有人提出要求日本發展自己工業,日本陸軍也裝備上裝甲部隊的計劃,這個機甲軍也可以說是在這個呼籲聲中誕生的。
但是,大概也正是因為日本的國力、資源等等不足的問題。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的最初戰略目標就是針對蘇聯,然而,根據日本人估計,日本陸軍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掉蘇聯問題。所以日本人決定,等到明年春季的時候再發動最初作戰。雖然這樣,但是日本人依然想要在當年對蘇聯作戰。大魔頭東條英機當時是日本的陸軍大臣,他就指示關東軍:“今年的只要不發生蘇軍主動進攻,挑釁等特殊情況,所以不開戰為原則實行各種政策。”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的傷亡、物資消耗遠遠超過日本,但是日本得到教訓也很深刻,雖然日本消耗的彈藥與物資與蘇聯的物資消耗相比幾乎是零頭,但是日本物資消耗卻是在武漢會戰物資彈藥消耗的21倍,還差點打光了日本唯一一個坦克師團。對於日本的震懾肯定會有,但是不絕對的。
日本在攻佔中國的領土之後會立馬派出勘測部隊,對中國地下的資源進行勘探,他們在尋找維持戰爭的血液——石油,但是從東北到華北、華中、華南日本都沒有找到一滴石油。當1939年中日戰爭進入焦灼的時候美國開始加大對日本資源出口限制,所以日本也在尋找新的能源開採地,而當時離中國最近的石油開採地就在外蒙古,雖然日本能輕易擊敗外蒙古,但是外蒙古是蘇聯的手下,打外蒙就相當於打蘇聯。
而諾門坎戰役的爆發有點像七七事變,日本開始挑釁,然後慢慢得手後增兵,不過蘇聯慢慢插手進來,然後扭轉戰局。所以在諾門坎戰役中對於日本的確有很大打擊,因為蘇聯不是日俄戰爭中的俄羅斯,不會退讓一點。所以在諾門坎戰役中的挫敗對日本北上的信心打擊影響很大。
回覆列表
其次,諾門罕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實力其實正處於其頂峰狀態,尚未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而變得徒有其表,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陸軍的裝備、訓練和戰略,就是準備與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再來一次大戰,圍繞此進行發展,而當時的蘇軍剛經歷了殘酷的大清洗,大批經驗豐富的蘇聯軍官被處決,當時的蘇軍雖然規模龐大,但其實戰鬥力早已經脆弱不堪,這在不久後的蘇德戰爭顯現出來,日軍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試圖趁此發起進攻,但萬萬沒想到,工業化後的蘇聯為自己的軍隊提供了這麼強大的支援,在諾門罕戰役期間,蘇軍表現其實並不怎麼突出,傷亡也不小,但蘇聯的強大國力給了蘇軍強烈震撼,這不光表現在蘇軍有更多的飛機火炮坦克裝甲車,還包括蘇聯利用鐵路線從上千公里外對前線的補給能力,大大超出了日軍的預料。
最後,關於北上還是南下,日本陸海軍一直在爭論,其實,關東軍這個級別根本難以影響日軍的戰略決策,在經過不斷爭論後,日本海軍的意見佔據了上風,南下不僅發揮海軍的優勢,而且不至於牽扯太多日本陸軍力量,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投入了上百萬人。可以說,諾門罕戰役除了讓日軍意識到蘇軍的厲害之外,幾乎不會影響日軍統帥部的戰略決策,隨著蘇日互不侵犯和約的簽訂,日軍更是沒了後顧之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陸續掏空了準備進攻蘇聯的關東軍,等蘇軍進軍滿洲的時候,幾乎已經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