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白這個顏色

    古人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首先是有了駕馭風雨的能力。【山海經】記載,古代預測臺,始建於伏曦元年,在崑崙山南麓,海拔1366米的氣象峰。

    根據天文界著名老教授張然平說,史料上唯一記載古代氣象操作的是【夢溪筆談前言】中的闡述。記載說,【伏曦氣象系】招生,有嚴格規定,規格高出今天的電影表現系或藝校,與選秀同等標準。所有學生,必須對選,男女配比均衡,金童玉女就是對【伏曦氣象學院】專用詞。

    關於古人的氣象預報是何等狀況呢?【古代氣象預報橋段大全】載,每天播報的一對金童玉女,早晨5點17分準時進入崑崙播報峰,此峰四季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經過精心化妝的少男少女,山高人為峰,裙角飛揚,燕語鶯聲。

    播報的導語為,女先,【不知今夕是何年,海水又桑田】,然後地區預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風雨同舟,暴雨黃色預警,望各州,府,縣認真抗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江下游需嚴陣以待,【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古人對風的測定,是輕車熟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狂風暴雨,就是古人的經驗。有時空穴來風,也會導致測量誤差。

    總之,古人測風量雨,有自己的獨道的見解,測風儀,量雨器,地動儀,是古代的三大發明。據【推背圖】記載,李白就是氣象播報員,他的詩,大多出自於專業術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在【百里行欄目】中的橋段。【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李白播報風向的橋段,說的順水行舟…………。

    其實在【古代演繹】中,風婆,雷公,就是氣象預報的古文預報言,後來工作出色,一步登天。

  • 2 # 穆青談歷史

    謝謝邀請!我是一名歷史研究者,歡迎你關注,我們一起探討學習歷史問題,揭開一段不一樣的歷史故事。量雨器根據相關文獻集中,《後漢書》中就已經有上報雨量的相關規定。宋鄭樵在《通志略》 中也記載說: “ 後漢自立春至立夏 , 盡立秋 , 郡國上雨澤 。 ”也就是規定各郡每年立春到秋季雨季末的這段期間,要向朝廷上報雨量。南宋秦九韶在 《數書九章》中還有計算降雨量和降雪的應用數學問題,使用器皿收集雨水,再透過學術計算,得出雨水的深度。這期間使用的器皿也各不相同,收集的雨水量也各有差異,不能以器皿內的雨水深度作為降雨的深度,都是透過學術計算得到降雨深度。文獻中還有關於“竹器驗雪”的問題的記載,也就是說當時用圓形竹籮接雪,再透過計算得出當地的降雪量,這也是用相關學術演算法計算降雨量的方法。根據以上相關記載推斷,中國最遲在十三世紀時,普遍地使用某種器皿來測量降雨量了,只不過那時朝廷還沒有統一的量雨器。朝廷使用統一的量雨器是在明代永樂末年,也就是公元一四二四年,朝廷監製統一的量雨工具分發到各州郡,各州郡用量雨器測得降雨量後統一向朝廷彙報。

    清朝康熙 、 乾隆年間朝廷也給各州郡配發了量雨器,器身是一個黃銅製的直圓筒, 有一尺高, 直徑為八寸, 還附有銅製的量雨標尺,各州郡用朝廷統一配發的量雨器測得降雨量後彙報給朝廷。

    時至今日,我們所使用的量雨器也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然後透過改進所製造的,可見古人也是有大智慧的。測風器測風器相對就簡單一點,尤其是風向的測定。

    根據相關記載,古代最早的測風工具就是把布帛掛在竹竿之上,後來又改用雞毛或羽葆掛在竹竿之上,這一類測風器只能測量風向,布帛或羽毛類飄動方向的反方向作為風向。後來也用雞毛類物品的重量來衡量風的大小。

    唐代的李淳風是給風定級的第一人,是古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

    當時,他把風力分為八個等級:一級吹動葉子,二級吹響樹枝,三級搖動枝條,四級吹落樹葉,五級折斷小樹枝,六級折斷大樹枝,七級吹飛飛砂石或折斷樹木,八級拔起樹木,這八級風,再加上無風和指溫和,塵埃不起的風兩個級,總共是十個等級。

    這樣的規定和現代氣象觀測學對風級的描述非常接近,比英國的“蒲福風力等級”早一千多年。

  • 3 # 空白的格林童話

    古人測風雨的方法相對於現在來說是落後的,起初古人先是將布條綁在杆上測風向,後來改成用條形羽毛或是扇形羽葆,物體指著相反的方向為風向。在不同的風力地區,綁在杆上的物體重量也不同,分為五兩、八兩。當然古人也有觀測旋風的方法辨別風向。

    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是唐代李淳風,公元645寫的《乙巳佔》記載了測風環境、測風工具、側風辦法,並且把風分為八級。

    南宋秦九韶所著《數學九章》中記載著最早的測雨器,收錄了有關降水量計算的四個例子,分別是: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峻積驗雪、竹器驗雪。

    到了明清時代,測風雨就有了集中的地方——觀象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國為何對區塊鏈技術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