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敬小布
-
2 # 萬方談人生
中國重農抑商自戰國始,與儒家沒直接關係
中國自戰國時代開始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孔子的儒學與歷史上的“重農抑商”根本就沒有直接的關係,儒家的主張是在義和利有衝突的時候,主張重義輕利,也就如此而已!
明確提出,抑商思想和政策的的確確是法家的一些代表人物:比如李俚,他的思想是高度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國之根本,他說:"農傷則國貧"。他認為工商業的發展會損害農業,會使民人飢寒,國家貧困。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出:“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而開先河實施“重農抑商”政策的人為商鞅:商鞅改革內容:包括戶籍制度、軍功爵制度、土地制度、連坐制度等,在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其後,在中國兩千餘年的歷史中,“重農抑商”政策自戰國時形成的"獎耕戰"、"抑商賈",到秦漢之後的"重農抑商"、"崇本抑末";一直到宋元實行的"專賣"法;明清實行的"海禁",制度均是重農抑商之表現。"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就是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可以說這項政策一直伴隨著中國各個朝代,一直到清朝滅亡止。而且查不出與儒家有任何關係。
在所有的王朝裡面,宋代商業相對繁榮一些1.紙幣的出現。2.區域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3.商品品種增多,商業種類日益細分。4.城市商業繁榮,超越了地點和時間的限制。5.形成了“草市-市鎮-城市”的三級市場網路體系。6.兩宋時期海外貿易十分發達。
柳永詞《望海潮·東南形勝》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從這首詞可看出當時杭州的繁華。
那麼為什麼在宋代的工商業較為發達?1,商業政策相對開明一些。中國自秦始,就一直實行抑商政策,甚至對商業採取打擊政策。但在宋代,如北宋初年,帶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取消,這樣商業場所,地點比較自由,北宋在縣以下的商業繁榮地開始有了鎮市。而且軍事防區由於互市而成為了商業貿易區。
2.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發展。
在北宋,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農業已經普及了鐵製農具;在南方地區在灌溉中使用了水車。水利有了較大的發展,政府重視黃河疏浚與治理,除此之外,各地有很多堰、塘、渠、壩等有很多都始建於宋。
手工業的方面。比如紡織業、礦業等在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除官營手工業外,民間手工業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
4,農業生產關係以租佃製為主,使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減弱。這樣佃客有一定的自由,可自由選擇地主。同時,佃戶也可購買少量土地,如果遇上合適的機會,還可能成為新的地主。
5,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兩宋時期,政府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宋設定在廣州、杭川、明州泉州等地設有專門的市舶司,來專門管理對外國商人和對外貿易。
6,在宋代,由於政府統治中心偏南,使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地區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更利於經濟發展。而北方戰爭頻繁,大量南遷的北方人民,為南方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南方相對穩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7,在與遼金時峙時期。由於盟約的簽訂,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和平的環境。同時由於邊境互市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回覆列表
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農業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拿美國來說,它是個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它對本國從事農業的公民是有一定的補貼的,有一些農場主,主要從事農業,他也能過上小康甚至更好的生活。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農業比商業重要得多,在古代,還沒有發達的科技和交通,進出口糧食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況且中國當時的人口也非常多,然而在當時,還沒有雜交水稻,還沒有發達的農業科技,如果農業荒廢或者說衰退了,那麼就會引起糧食不足從而引發饑荒,而在以前,饑荒是會發生農民起義的,政府當然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情。
而反觀商業,商業主要是貿易,換來的是金錢,然而在當時金錢是不能吃的。雖然可以作為等價交換物,但是在錢越來越多,而糧食越來越少的時候,就會發生糧食短缺這類問題,錢在那個時候也沒有意義了。
即使是今天,重農依舊存在,各地方都會有相關政策來保障本地區從事農業人員的穩定生活,只是沒有抑商,因為很多糧食可以透過進口獲得。如果不重農會怎麼樣?可以回想一一下建國初的那幾年,那幾年重視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而農業卻被荒廢了,因此就發生了全國上下的饑荒,幸運的是沒有發生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