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建秋的世界
-
2 # 電影鯊
《肖申克的救贖》以個人信念戰勝逆境為主旨,以尊嚴與苦痛之間的轉換為表現形式,不得不說,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完美實現了兩者之間的平衡。
非傳統意義上的囚徒在主要角色的設定上,這部影片顛覆先前監獄片中的硬漢主人公形象,塑造了生性敏感、深思熟慮的男主角安迪·迪費雷納(蒂姆·羅賓斯飾)。這位年輕的銀行家因涉嫌在1947年謀殺妻子與其情人而鋃鐺入獄。安迪的力量並非來自他的體魄,而是因為他堅信個人得到正義、受到人道待遇的權力不可侵犯。也正是因為這種信念,即使身處令人絕望的逆境中,他也能夠捍衛自身的正氣。
儘管安迪深陷的系統努力擊垮他、使他成為制度中的一份子,但觀眾都始終認為安迪要比許多自由之身更為自由。不管是為了改善監獄圖書館作出努力,還是為了讓身邊的囚犯在一天勞作後喝杯啤酒,或者為獄友們播放莫扎特的美好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選段。安迪始終都堅信只要認真活下去,生活就可以變得更好。這種信念促使他在於殘暴的典獄長諾頓(鮑勃·岡頓飾)的較量中逐漸佔據優勢。每天晚上,安迪都會鑿下一些牢房牆壁上的土塊,20年來他一直在暗暗實施自己的越獄計劃。他這種矢志不渝的決心也激勵了他的好友瑞德(摩根·弗里曼飾)。
付出代價相反,安迪的同獄夥伴布魯斯·哈特論(詹姆斯·惠特摩飾)則因為過於依賴牢獄之中的規律生活被釋放的事實感到驚恐不已。1954年,布魯克斯獲得假釋。面對這個更自由的大世界,他不知所措。他並非意志薄弱,也不是膽小懦夫,他只是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自由生活。也可以說,牢獄制度讓他真正失去了自由之心。
牢獄之中的經歷可以改變一個人,儘管這種變化通常是消極負面的。《肖申克的救贖》旨在告訴人們,即使面對慘無人道的對待,仍然可以守住自己的仁愛之心,自由之魂。
小貼士:《肖申克的救贖》最初票房成績很不樂觀。所幸七項奧斯卡提名的戰果和公眾長久以來對影片的喜愛彌補了票房上的失誤。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回覆列表
《肖申克的救贖》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它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對於體制化的背叛,它不是簡單的一個脫獄的故事。
我們看一下電影關於“體制化”的幾個描寫
圖書館的管理員是布魯克,年紀很大了,他得到了假釋的機會,因為在監獄裡面度過了50年,習慣了,不想離開監獄,他就拿一把刀頂著一個囚犯的脖子,在主角安迪和瑞德的勸說下,布魯克冷靜下來,瑞德告訴安迪,布魯克並沒有瘋,他只是被“體制化”了
布魯克出獄以後,由於不適應外界的生活,選擇了自殺。
什麼叫“體制化”?在這部片子裡面,當一個人走入監獄以後,剛來特別不習慣,到處都在壓抑著你,可是當時間長了,習慣了一切,當你離開這個的時候,反而特別不習慣,這就是體制化。
明明剝奪了你的自由,當自由還給你的時候,處處不適應,這就是被體制化的結果。
而劇中的主角安迪,處處要和這個“體制化”反抗,他每週給政府寫一封信,持續了六年,逼迫政府改進了監獄待遇,然後他每週寫兩封信。
安迪看到捐助的長篇,乘獄卒不在,在廣播室播放了音樂,音樂響徹了整個監獄,自由的歌聲在監獄裡傳唱,結果安迪被關了一週的禁閉。
在安迪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政府被迫增加對監獄的資助,擴建了圖書館。
當安迪得知他自己是被冤枉的,極力希望典獄長幫他洗刷罪名的時候,典獄長拒絕了他,並且槍殺了唯一的證人湯米。
安迪決心越獄,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他穿過了牢房砸開了汙水管道,順著汙水管道溜了出來。
這是影史的一個非常經典的時刻,安迪終於重獲自由,而典獄長因為貪汙和謀殺被媒體曝光,被迫自殺。
我們的整個社會遵循著一個規則,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單位都遵循著一套規則,違背規則的人會被懲罰,規則把每個人都變成了“體制化”的人,每個人小心翼翼著,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凡是越過雷池的都被懲罰,而我們還有一部分人生活在更加體制化的“體制內”,更是膽戰心驚,只有最勇敢和嘴堅強的,內心充滿希望的人,才能看到夢想,達成夢想。
體制化在劇中的臺詞是非常明顯的: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體制化然而我們用劇中的一句話來結束這個回答:
有些鳥畢竟是關不住的 他們的羽翼太光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