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青貓朱
不合時宜的陪伴和交流就是惱人的打擾,為了保證不被打擾,就不要接受他人的陪伴。——《金陵十三釵》· 嚴歌苓
話雖這麼說,可對“不願被打擾者”而言,如何得體而不傷人地向“打擾者”告知這一點才是更惱人的。
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榮耀的味道是苦的。——《午後曳航》· 三島由紀夫
單看這句話是不是覺得很勵志、像極了一個人在回顧自己的艱辛旅程?這是全書的最後一句話,和最後一幕合起來看簡直細思極恐,寫的是一個小孩和他的小夥伴們企圖謀殺自己未來的繼父,而這位繼父身上準確無疑地映出三島的人生理想:充滿榮耀地死去。
原來不幸和幸運是相對的。不幸者必須找個更不幸的人,並對這個倒黴蛋關愛施捨,才會油然生出優越感,才會瞬間變成個幸福者。為了這幸福感和優越地位,我們不得不製造一些倒黴蛋。一切終極的迫害,實際上無緣無故,只為製造尊與卑的懸殊,只出於對良好感覺的需求。——《穗子物語》· 嚴歌苓
論鄙視鏈何以成為鄙視鏈。
有的時候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旅途中。——《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羅伯特·M.波西格
我很不喜歡這本書,卻唯獨對這句話念念不忘;我只能意會它在說什麼,卻從來沒法跟人解釋清楚它到底說了什麼。
怎麼說呢,你看上去好像我行我素。至於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你好像不大放在心上,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設法做得容易些。就是說,你確保了完整而獨立的自己。——《舞!舞!舞!》· 村上春樹
翻了豆瓣記錄,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是2015年4月13日,那時我還在傳統行業日復一日地坐井觀天,那時我也不知道要做個什麼樣的自己,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想到在旁人看來,我也就是這樣一個人吧……可我並沒有保留完整而獨立的自己。難過了一下,又反省了一下。
看待死去的學生跟看待活的完全不同——《在輪下》· 赫爾曼·黑塞
吐槽一所好學校的話,其實又豈止是學生呢?
天下萬事,不論多大的宏圖偉業,都是開頭難。只要轉過第一個街口,餘下的事就是走過一些路段,越過一些障礙了。——《美麗人生》· 託尼諾·貝納吉斯塔
最近也老是有這樣的感覺,絕大多數覺得艱難的事情,開個頭就好了,別想那麼遠,凡事先起個頭再說。會好的,一切會順利的。
回覆列表
對多數孩子來說,玩樂和學習是分不開的。孩子透過玩遊戲、盡情隨著想象翱翔來理解最深刻、最抽象的概念,發現彼此無關的事物和理念之間的聯絡。他們知道鍋碗瓢盆不只是日常物件,他們深諳勺子可以突然變成流星 的秘密。“世俗”這個詞在他們的詞彙表裡指的是成為大人的代價。或許我們長大了還讀小說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想象重新獲得童年時新鮮的眼睛,那時的每個角落與縫隙裡都藏著秘密,每件東西都有靈魂,所有的生靈都可以跟我們通話。所以安東尼·聖·埃克蘇佩裡會將《小王子》獻給他的朋友——“還是個孩子時的”萊溫·維爾特,這並不令人驚奇。
有一種看法是,激情和想象力是多餘的,人文學科是派不上實踐或實際用場的,或者它根本就沒有意義,因此它應該服從其他更加“有用”的學科,我反對這樣的看法。事實上,想象的學問是實用的:它幫助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態度,以及我們對自身在世界中所處位置的態度;影響了我們做決定的能力。無論我們是政治家、教育者,還是從商者,這種見識或是這種見識的缺乏,都影響了我們。如果在一個民主政體中,想象和思想真的都是次要的、都是一種奢侈,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生活的目的又是什麼?有什麼能讓它的公民忠誠如一或者心繫國家幸福,而不只顧自己的自私追求?我會說,想象的學問,從一種相當實際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民主社會的形成、它的願景和它的未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在民主理想的存續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以上兩段都摘自伊朗裔美籍女作家阿扎爾·納菲西的《想象共和國》。納菲西生於伊朗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輩都是政治人物,也曾為了理念而坐牢,納菲西在海外留學學習文學,回到伊朗後教授文學。但是在伊朗那個保守的國度,納菲西的教學理念受到了各種質疑,比如她鼓勵班上的女學生去閱讀,去追求自由,但是這種追求會受到詆譭。她的課程被抵制後,她邀請了她的學生來到她的家中上一堂秘密文學課,他們一起閱讀《洛麗塔》等禁書,後來這本隨筆以《在德黑蘭讀<洛麗塔>》,成為了她的代表作。納菲西因為在伊朗拒絕戴頭巾被驅逐出大學,最終在伊朗無容身之地,移居美國教書,後來寫了這本《想象共和國》。我們知道在一個充滿禁忌的國家閱讀本身就變成了一種反抗的行為,但是在美國生活後,納菲西發現民主國家的閱讀與伊朗的閱讀完全不同,因為民主國家的選擇很多,閱讀的意義被消解成為了最膚淺的層面,比如消遣和娛樂,閱讀的神聖被瓦解了。但是,納菲西依然意識到們需要一個想象的共和國,因為想象的學問,在一個民主國家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