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傳承純中醫
“發物”是指能夠引發疾病或加重疾病的食物,這類知識沒有形成系統而完善的理論,只是分散地記錄在各種中醫和西醫書籍中。如果不是專業人士,這方面知識比較缺乏。
同時在民間由於受傳統中醫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在身體不適或患疾病時,因擔心會對身體或所患疾病帶來危害,故對所謂的“發物”是相當講究的。他們對“發物”的認識,沒有進行調查研究,其獲得途徑:或由上一輩老人所傳;或由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或由生活中所接觸的人口口相傳。其中有些觀點是對的,有些觀點是錯誤的。
當民間人士對一些錯誤的觀點也認為是正確的時候,他們就接受不了中醫和西醫對“發物”的正確觀點,正如《紅樓夢》中所說:“假為真時真亦假”,因而就固執地熱衷於自己所持有的錯誤認識,錯誤地講究“發物”。
-
3 # 一柄柳葉刀
吃了所謂“發物”,傷口發癢?
為什麼人們會感覺在吃了“發物”之後傷口發癢,或者好得慢呢?
首先,這只是人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存在主觀性。當人們都在講某某食物是“發物”,吃了後會影響傷口癒合,這種資訊的傳遞,會給人的潛意識帶來影響,因此,在傷口恢復過程中,病人就總是覺得自己的傷口恢復得慢。而實際上,傷口恢復總是需要那麼長時間的。
其次,關於傷口發癢的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本來就會出現發癢現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並不會因為你吃了某種食物之後才會癢。
咱們剛講到的這些食物,其中有很多種類在人們常吃的食物類別中,是屬於過敏率高的食物。如蝦蟹、雞蛋、牛奶、羊肉等,這些食物在人群中的過敏比例的確要高於很多其他食物。當然,過敏的程度不一樣,有的人吃了身上有明顯的過敏反應,有的人反應比較弱。而當身上有傷口的時候,這種過敏反應可能會在破損的面板處出現症。
因此我們可以說,食物本身並不存在“發物”,所謂的“發物反應”,要麼是我們的主觀臆想,要麼是我們身體對某些食物存在一定的過敏性。
-
4 # 小水2538427
食物所謂發物就是偽科學,其實連偽科學都算不上,就是封建迷信。
正巧最近我媽因為乳腺癌開了刀,動了手術,醫生就說,自身不過敏的食物,照吃不誤沒有忌口一說。
再說這種老黃曆還有人去信,簡直是對現在九年義務教育的一種侮辱。發物概念先別說幾百年,就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物資匱乏,吃個雞蛋,燉個雞都是大補的年代,憑啥有資格說海鮮啊,高檔食材是發物,其實就是小農思想,吃不到,就抹黑,斷了自己念想。基於這個理論,我記得小時候,肯德基剛進入中國,我吵著要吃,我媽就嚇唬我說,這個肯德基吃了會拉肚子,是一個道理
回覆列表
中醫和西醫都沒有否定發物。事實上,中醫一直注重發物理論,而西醫某些研究區域目前也在向中醫理論靠攏。
很多人愚蠢地否定發物,僅僅是因為無知而已,錯把發物當成簡單的“忌口”,什麼都不能吃。但實際上,這種觀念缺乏醫學常識到令人可笑。
發物並非簡單的忌口,實際上,發物有時也是治療手段。
從忌口方面來說,某些病症不宜甚至禁止食用某些食物,這就是大多數人對發物的瞭解程度。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非常科學的。
西醫沒有明確的發物理論,並不代表西醫不存在這方面的禁忌。各種疾病,醫生至少會交代患者節制菸酒濃茶咖啡,在這裡,煙、酒、濃茶、咖啡就相當於西醫的發物。
同樣的,痛風患者不能食用豆製品、海鮮類等高嘌呤食物,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某些過敏患者不能吃奶製品肉製品等等。現代臨床研究早已證實,忌食發物對於外科手術後減少創口感染和促進創口癒合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除了胡說八道的人和特別無知的人以外,誰都沒有否定發物。
並且,發物可以當作治療手段。
為什麼叫“發”?發,就是催發、誘發。比如風寒感冒喝薑湯,在這裡,薑湯就是發物,催汗排毒,促進代謝。“發汗”嘛。
其餘,如麻疹初期,疹透不暢,使用蘑菇、竹筍等發物,可起到助其透發、縮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發物以催發牛痘等,都是利用了發物具有的透發作用。
西醫當然也有類似的做法,比如催發水痘,或是催發鱗屑性斑疹,又或是永續性色素異常性紅斑,甚至青春痘等等。包括激素促進劑等等,嚴格來說都是發物。
“發”,遠不止是忌口,它本身是一種常見且必不可少的醫療方式,是用來控制病程的重要手段。
所以,大放厥詞說什麼“發物被中醫西醫否定”,豈不荒誕?難道要讓醫學平白放棄這種醫療方式嗎?
那些宣揚“發物無意義”、“放棄發物理論”的人,要麼是無知得令人齒冷,要麼是鬼胎偃動,別有用心。